林语堂(外一篇)
【副篇名】刘绍铭(香港)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3.22
【版次】第B04版(月光城·文学)
【入库时间】20130410
【全文】
林太乙为联经版的《语堂幽默文选》作序,说她父亲常在人前肆无忌惮地说“老实话”。林语堂一九六五年自美国回台湾定居,有一次应邀到某校毕业典礼致词。排在他前面的达官贵人,一个讲的比一个冗长。终于轮到“幽默大师”上台了,他有感而发,劈头就说:“演讲应该像女子的裙子,越短越好。”
据大师女儿所说,此话一出,“引起哄堂大笑”。半个世纪前的台湾,除了政治禁忌外,文人倒可畅所欲言。那时台湾女性主义旗手还未现身,大男人拿女人面貌衣着来开玩笑还可保全身。语堂先生一九三二年创办《论语》半月刊,列了十大戒条,其中一条是:“不主张公道,只谈老实的私见。”看来女人裙子越短越好也是他一种老实私见。
《论语》以提倡“幽默”为宗旨。大师认为,“好的幽默,都是源于合情合理,其出人意外,在于言人所不敢言”。为了礼教,平日不便说出来的话一旦由“口没遮拦”的人爆了出来,可舒缓神经。林语堂因此说“幽默每易涉及猥亵,就是因为猥亵之谈有此放松抑制之作用”。
林太乙列出了经常给《论语》撰稿的作者名单,其中包括刘半农、赵元任、老舍、郁达夫和俞平伯。除老舍外,实想不出上列各家还有谁可以出来撑“幽默”的场面。台柱角色,还得由东主亲自扮演。幽默不离讽刺,单看题目也猜到三分:《蒋介石亦〈论语〉派中人》、《劝文豪歌》或《奉旨不哭不笑》。一九二三年他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北大等学府,开始“小试牛刀”,为报章杂志写讽喻杂文,对象是北洋政府。军阀不一定是老粗,但懂得“正言若反”这种幽默的实无几人。《论语》戒条之一是:“不评论我们看不起的人,但我们所爱护的人要尽量批评。”对象之一是“现代武人”。一九二六年段祺瑞政府下令通缉四十八名文化教育界人士,我们的幽默大师榜上有名。
题材枯竭时,大师连上帝也不放过。《夏娃的苹果》说我们两位祖先吃了禁果后,开始知羞,用树叶遮盖下体,不意被“上帝在夕阳西照晚风徐来散步时撞见,由是将夫妻两个赶出乐园”。后来上帝为了再给世人机会,“派耶稣下凡,叫世人将他独生之子谋害,于是上帝心平气静,乃大大宽宥众生。此说比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故事,更加荒唐。然此是耶道之幽默,姑且不提,单说苹果”。
幽默大师“走笔”至此,突发奇想,认为亚当吃苹果,因心中害怕,所以吃得半吞半吐,苹果停在喉中,成了英文说的Adam’sapple(亚当的苹果)。夏娃的苹果,全落腹中,“变为子宫。听说妇人分娩之苦,月经之脏,皆因吃此苹果上帝故意责罚所致”。
语堂先生中英著作译作等身。三十年代留美国时也曾在《纽约时报》写过政论,以尽“书生报国”之志。但终其一生,他恋恋不舍的文类是让他假幽默之名“胡说八道”的林家《论语》体。晚年他在“中央日报”开的专栏“无所不谈”,正是他早年在神州大陆青春岁月的延续。
傅校长
在董桥《甲申年纪事》看到《粹然儒者傅斯年》一文,撩起一腔前尘旧事,但大半属传闻。我进台大念书那一年,是一九五六年,傅校长已作古五年多了。听说他是一九五〇年尾在答复基隆市一位议员的质询时,被活活气死的,死于脑溢血。这位议员的名字好特别,叫林番王。
傅校长一九四九年初出掌台大,治校不到两年就逝世了,很难说他在任内建立了些什么校风,不过五六十年代的台大教授,不少是北大来的,说台大继承的是北大自由学风,不算牵强。傅校长疾恶如仇,在抗战时期因说了“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而名闻遐迩。有这样的校长,才有“那样”的殷海光。
傅校长走后,接班人是教务长钱思亮,就是“台静老说傅先生最器重的钱先生,称赞他是‘粹然儒者’”。如记忆没错,钱校长念的是化学,在美国依利诺伊大学拿的博士学位。钱校长在军政时期的台湾,力抗政治势力入侵校园,保存了一些最基本的学术自由风气。钱校长离任后,阎振兴上台,起高楼,宴宾客,但对老校友而言,感觉是不一样了。也许因为阎校长不是什么“粹然儒者”。
我“耳食”得来有关傅校长的“逸事”,倒没听说过他没钱买烟丝,“常把新乐园的烟丝剥开了装在烟斗里抽”。堂堂大学校长,竟买不起烟丝,真是人间何世。说不定他剥开来的纸烟,还不是董桥学生时代抽的廉价新乐园。傅校长抽的,恐怕还是更低档的珍珠牌吧,听说是用榨汁后的甘蔗秆炼成的。也还听说,傅校长常办公到深夜,肚子饿了,就信步踱到新生南路那一带的路边小吃摊子,坐在刚从图书馆走出来的同学旁边,吃一碗牛肉面或什么的。傅校长,真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