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分钟让臭水能喝,对他仅算“小项目” 记兰州军区某工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9.26
【版次】第07版(深度报道)
【入库时间】20111110
【全文】
刘衡在一线部队实地调研(8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张永进摄
新华社兰州电(樊永强杨文森李树宏)硝烟弥漫,演兵场一隅的污水池发出阵阵恶臭。一辆野战供水车快速驶来,官兵们把抽水管伸入池中。伴随着低沉的机器轰鸣,不到两分钟,一股茶杯粗的净水从供水车出口迸射而出。官兵们舀起清水,大口喝了起来……
若非现场目睹这种“变戏法”式的野战供水过程,记者绝不相信一池污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能变成指标合格的饮用水。
这项成功解决了部队应急行动和抢险救灾饮水难题的新型供水设备,对于研发者、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刘衡来说,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项目”。
为打赢而研
从2003年底至今,这个所已接连攻克21项部队急需的重大课题,成果100%都在部队投入建设或列装使用。
而在8年前,当刘衡走上所长岗位时,因单位多年与重大科研项目无缘,不少人纷纷要求调离或转业。
这个所担负的部分业务具有较强的军地通用性。当时,刘衡面临的最大的压力,并不是找不到可以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短、平、快”项目,而是全军都在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而努力的时候,这个集聚着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的科研机构,却找不到发挥自身优势的出路。
刘衡在分析了全所人员的专业、特长和爱好后,提出了大胆的想法:打破专业限制,重组研究科室,盘活人力资源。
“决定我们未来的只能是‘为打赢而研’!”刘衡说,“谁能帮助部队解决好打赢难题,官兵才会感激他。如果是单纯为了评功评奖和经济利益而搞科研,官兵会朝我们吐口水的。”
方向明,干劲足。2004年初,总部向全军科研单位发出了开发某实战化项目的“战书”。当刘衡和同事带着10多斤重的“应战”资料赶到北京时,迎接他们的却是质疑的目光:一个多年都没有完成过重大课题的小单位,能行吗?
多个科研单位的论证报告,都被总部专家组否定。当最后一个上台的刘衡完成详尽的论证演示后,专家们的眼睛亮了!
经两年艰苦奋战,刘衡带领团队最终攻克了科技难关,成果被部队迅速推广。
解放思想天地新。在刘衡带领下,8年来,这个所始终将目光锁定在提高部队打赢能力上,每一次科研创新解决的都是部队的燃眉之急――
2008年初,他们针对我国南方出现的冻雨冰雪灾害,研发出全军第一台除冰雪装置,并在2010年初北疆发生的特大雪灾中投入使用。
2009年,他们针对某舟桥部队抢渡大型河流速度过慢的问题,研发出新旧舟桥连接器,使部队渡河用时缩短了三分之二。
2010年,他们针对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部队缺少饮用水的困难,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发出新型野战净水车……
铸国防盾牌
战争是人的战争,更是人与装备精巧协作的一场博弈。刘衡深知这句话的分量。
8年来,他和科研团队从来没有放松向国际军事技术难题发起挑战。
一次,刘衡在研究当代世界局部战争战例时,注意到许多国家的重要军事目标都是因不慎暴露而遭遇了精确制导武器的毁灭性打击。
刘衡陷入了沉思。整整一个通宵,烟灰缸倒了一次又一次。天亮后,他决定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
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某地,刘衡带领团队冒着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一蹲就是10个多月。
采样,分析,研制,实验,经历了数不清有多少次失败,一直到第二年夏天,他们终于找到了攻克难题的突破口。
回到单位,大家顾不上处理家事,又分头钻进实验室。两个月后,经过缜密的审查、论证,项目终于定型。
2010年秋,这项几乎凝聚了刘衡全部心血的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长期在冰天雪地、阴冷潮湿的环境里搞实验,刘衡的双腿留下了难以治愈的顽疾,好几次都疼得昏倒在地。
有人问他到底值不值?刘衡说:“我们是搞工程科研设计的,防护伪装好重要军事目标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就是舍了性命,也要为国防打造出强筋健骨的‘隐身衣’!”
在同事眼中,刘衡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但这些年来,他对妻儿却愧疚最多。一位常年在高原施工的工程兵告诉记者,当年刘衡在风雪高原实地搞研究时,正在读大学的儿子不慎把头部摔成重伤。为了赶科研任务,刘衡硬是没下山。
育科技英才
最让业内同行津津乐道的,是短短8年时间,这个所80%以上人员都成了享誉全军的科技拔尖人才。熟悉的人都清楚,刘衡在这些年里带领大家经历了怎样的浴火重生。
“第一个找到刘所长强烈要求转业的,是现在的科室主任、当时在全国已小有名气的博士时卫民。”所二室主任李水泉说。
2003年底,刘衡上任不到两个月,刚从高校学成归来时卫民就找到刘衡,递交了一份转业报告和一份香港某大学月薪1.7万港币的邀请函。
“为什么?”刘衡惊讶地问。自上任以来,他一直都在关注着时卫民。
“咱们研究所这么多年了,没有一项像样的成果,我不想就这么平淡地把自己一生打发了!”时卫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刘衡说不出话了。他知道,时卫民并非为了高校开出的高额薪酬,而是觉得找不到施展才华的空间。
几天后,刘衡找到时卫民,和他约定了“一年内如果申请不到重大科研任务,就同意上报他转业”的“君子协议”。
2004年,在刘衡努力下,时卫民破格担任了所三室主任,同时也挑起了刘衡从总部“竞选”得来的那个科研项目的重担。
时卫民如鱼得水。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科研攻关上,短短几年时间,就先后获得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还被兰州军区列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在刘衡的悉心帮带下,一个个科技精英从某工程科研设计所脱颖而出。8年间,全所先后有31人次立功,11人提前晋级,20人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11人被国内知名的学术机构聘为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