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用生命铸造国防之盾记兰州军区司令部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刘衡

用生命铸造国防之盾记兰州军区司令部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刘衡

作者:樊永强杨文森李树宏 出版日期:2011.09.20 点击数:0

【作者】 樊永强 杨文森 李树宏

【报纸名称】:科技日报

【出版日期】2011.09.20

【版次】第09版:科技强军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军旅科技英才

【人物小传】 刘衡,现任兰州军区司令部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担任所长8年多来,始终在高原边防一线搞科研,先后攻克了21项部队急需的重大课题,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先后被解放军总部和军区表彰为全军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和武器装备科技工作先进干部,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予“突出贡献奖”,被军区确定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5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荣立二等功1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放弃大军区机关处长的位置,主动申请到基层科研设计所,把一个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小单位带成全军的先进集体……

他舍弃与妻儿的幸福时光,在高原边关8年如一日,先后攻克21项部队急需的重大课题,科研成果100%列装部队……

他,就是兰州军区司令部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刘衡,一个用生命铸造国防之盾的当代军人!

我们是为打赢而研

8年前,当刘衡走上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岗位的时候,这个集聚着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的单位,因为多年与重大科研项目无缘,不少人纷纷要求调离或转业。

“工程科研设计所面临着人走屋空的危险,刘所长承受的压力是空前的。”有人这样形容刘衡上任初期的情形。事实上,他一上任,就被推到了部队急需人才和人才找不到实现自身价值平台的胶着点上。

在这个所的历史上,刘衡创造过一个纪录:为了找到单位发展的突破口,他组织召开了整整7天的支部党员会议。一次次激烈的辩论,一次次坦诚的表白,一次次诚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当会议结束时,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

“决定我们未来的只能是‘为打赢而研’!”某工程科研设计所二室主任王彦林至今还记得会议结束时的情景。那天,刘衡含着泪说:“谁能帮助部队解决好打赢难题,官兵才会感激他。如果是单纯为了评功评奖和经济利益而搞科研,官兵会朝我们吐口水的。”

2004年初,总部向全军科研单位发出了开发某实战化项目的“战书”。

当刘衡和同事带着10多斤重的“应战”资料赶到总部时,迎接他们的却是质疑的目光。

刘衡却有充分的自信。因为他们在课题论证准备阶段,付出了比其他单位多得多的汗水!

多个科研单位的论证报告,都被总部专家组否定。当看了最后一个上台的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整整一天的论证演示后,专家们的眼睛亮了。

经过两年艰苦奋战,刘衡带领团队最终攻克了科技难关。同年,这一项目被部队迅速推广运用。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第一次名播大江南北。

在刘衡带领下,8年来,始终将目光锁定在提高部队打赢能力上,每一次科研创新解决的都是部队的燃眉之急——

2008年初,他们针对我国南方出现的冻雨冰雪灾害,研发出全军第一台除冰雪装置。

2009年,他们针对某舟桥部队抢渡大型河流速度过慢的问题,研发出新旧舟桥连接器,使部队抢渡大型河流的用时缩短了三分之二。

2010年,他们针对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部队缺少饮用水的困难,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发出新型野战净水车。

填补国际伪装史空白

刘衡在翻阅当代世界局部战争战例时,注意到许多国家的重要军事目标都是因为不慎暴露而遭遇了毁灭性打击。刘衡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伪装技术已经无法瞒过红外、雷达等先进手段的侦查。

在青藏高原某地,刘衡带领攻关小组冒着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一蹲就是10个多月。采样,分析,研制,实验,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一直到第二年夏天,刘衡他们终于找到了攻克这个难题的突破口,经过缜密的审查、论证,这个科研项目终于成型。

2010年秋,这项几乎凝聚了刘衡全部心血的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刘衡上任7年来,攻克的第21项重大军事课题。

“你们现在堪称工兵系统的‘工字一号’!”颁奖结束后,该领域的一名资深院士对填补了国际伪装史空白的科研成果赞誉有加。他紧握着刘衡的手说:“古代干将莫邪铸剑,其利断金,今天刘衡铸盾,坚不可摧啊!”

为年轻人搭建舞台

在兰州军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创造的奇迹里,最让业内津津乐道的,是短短8年中,全所80%以上人员都成了享誉全军的科技拔尖人才。

第一个找到刘所长强烈要求转业的,是现在的三室主任、8年前在全国就小有名气的博士时卫民。2003年底,刘衡上任不到两个月,刚从高校学习归来时卫民就找到刘衡,递交了一份转业报告和一份香港某大学月薪1.7万港币的邀请函。

“咱们研究所这么多年了,没有一项像样的科研成果,所里的研究项目,本科学历就够了,我不想就这么平淡地把自己一生打发了!”时卫民一股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只有搭好舞台,才能让年轻人唱响属于自己的‘春天里’。”刘衡在当天的工作日志里,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几天后,他找到了时卫民,和他约定了“一年内如果申请不到大的科研任务,就同意上报他转业”的“君子协议”。

2004年,在刘衡努力下,时卫民破格担任了某工程科研社所三室主任,同时也挑起了刘衡从总部“竞选”得来的那个科研项目的重担。

时卫民如鱼得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科研攻关上,短短几年时间,就先后获得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还被兰州军区列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在刘衡的悉心帮带下,一个个科技精英从某工程科研设计所脱颖而出。据统计,8年里,全所先后有31人次立功,11人提前晋级,20人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3人入选兰州军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1人被国内知名的学术机构聘为高级顾问。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