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应是老字号帽业的未来趋势——访盛锡福创始人第三代后人刘衡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7.26
【版次】第C2版:老字号周刊·论道
【入库时间】20121010
【全文】
在如今大小企业都将上市提上日程的大环境下,作为本土民族品牌的老字号却没有太大动静,这在行业内外的人看来都不免有些遗憾。如今,盛锡福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专业制帽企业,也代表着老字号帽业的动向。在市场开始逐渐对帽业再次打开大门的时候,老字号帽业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价值。
时代变迁带动帽业起步
在刘衡看来,如今社会中作为时尚方面的需求,人们比过去几十年开始注重帽子的作用。这对于已经日渐式微的帽业来说,将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时机。
说起帽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人们开始将留惯了的辫子剪掉,这一举措让当时很多人不能马上完全适应,自然便会想到找个饰物遮挡一下。因当时老百姓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礼帽、草帽等需求自然而然开始大幅度增加,这使我国帽业迎来首次真正的起步。就在这一大形势加社会需求面前,一名叫刘锡三的人看准了社会主流的消费需求,与其表兄芮某合伙,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帽机器,制作各种轻巧美观的帽子售卖,从而吸引住了络绎不绝的顾客。
之后为了扩大经营,刘锡三向工商部门注册了“三帽”商标,这便是天津盛锡福如今的标志。刘锡三用草帽辫做圆边,内绘盛锡福当家的皮帽、礼帽、凉帽三种帽样,草圈上写着“天津盛锡福自制”,同时在下方用中文写着“国货”。“盛”乃发达昌盛之意,“锡”、“福”则是刘锡三的字与乳名,三字合在一起还有“胜过西方使之敬服”的意思。
“盛锡福的第一次机遇,正是因为帽子在当时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那时几乎每个中国人过年都一定会买顶帽子。”刘衡不无感慨地表示。
帽业市场的没落
不过,帽业的发展之路在之后出现了拐点。
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战事不断,天津商业环境也因此逐渐恶化。1925年,刘锡三的表兄病故,刘锡三开始独自经营帽庄,承受了不小的经营压力。1955年的公私合营,盛锡福因企业自身的性质,经营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
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开始慢慢地关注头发的美、注重发型的展示,戴帽习惯也慢慢有所减弱。再加上冬天动辄零下20多度的天气也渐渐消失,“北方的气候随着我们这代人的成长也跟着暖起来了,以前冬天冰天雪地的,人们要出门,必须得戴好帽子护住脸跟耳朵”,刘衡回忆道。不过如今天气回暖也更加让人们不注重帽子了。
至此,帽业开始正式走向衰落。
不过,盛锡福因长期在市场磨砺,已经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盛锡福的经营模式基本以“前店后厂”为主,即后面厂子做完,直接就拿到前面柜台卖了。刘衡认为,放眼全世界专门做帽子的企业,盛锡福也算是数一数二的,目前很多以服饰、箱包为主的知名品牌虽也生产帽子,但是少有企业能做到盛锡福这么专业、成规模。所以盛锡福也在帽业一直占有比较高的地位。
在北京开分店时,盛锡福便开在西单、王府井这样的知名商业黄金地段。所以,尽管没落,“东山再起”也是迟早的事情。改革开放之后,时装帽开始跟上便是新的契机。
全国分号自立门户之忧
刘衡表示,改革开放后,一些盛锡福的退休工人,不是跳槽出来自己做,就是到别的企业当技术顾问。所以现在在国内,制作帽子的企业不论大小,和盛锡福都有点渊源。
不过现在,以盛锡福为主的老字号帽业,“人员老化、观念陈旧、跟不上形势”等问题也不是不能回避的。从如今盛锡福全国的概况就可知一二。
上世纪30年代,提倡国货之风日盛,此时,盛锡福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以及完整的经营网络。除了天津的总店,分号遍及北平、南京、上海、武汉、重庆、青岛、济南、徐州等地。生产的帽子已形成系列,春夏秋冬四季的男、女、童帽一应俱全。
“比如北京,盛锡福在北京设立分号是在1937年,最多的时候北京有4家,包括西单、王府井、前门、沙滩。作为首都,旅游人多,销量就逐步上升,北京就慢慢做大了。”而与此同时,“天津地区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经济相对滞后,所以总号发展状况反而不太好”。所以随着1956年公私合营的风潮遍及全国各个行业,盛锡福各地的分号也纷纷自立门户,开始自己找合作和加工点,这就造成了全国的盛锡福彼此之间失去了生产、业务及管理上的隶属关系。
“现在除了北京、天津的盛锡福,全国其他一些盛锡福几乎都是小作坊式生产,可能这些企业能赚钱,但对于盛锡福以及整个老字号帽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见得是好事”,刘衡担忧地表示。
整合即是共赢
“盛锡福在1948年就做出全国连锁的规模,南北有加工厂,中间有物流、货运这些配套链条。现在,盛锡福在全国很多地区的经营生产模式,却多是以小作坊式为主了。如果再这么单打独斗下去,100多年的民族品牌或许浪费了,”刘衡直接地说出了问题所在,“现在各行业好多企业都是合资的,真正的民族品牌已经不多了。再加上帽业总体来说不算大市场,不好好治理难免让人遗憾。”
“整合是老字号帽业未来可选择的一条路”,刘衡指出。“整合全国各地的生产资源,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及企业的综合能力,无论对于北京、天津还是其他散落全国的盛锡福门店,都有着现实意义。资源的整合,一来利于增强品牌的影响力,二来节省了生产资源,为工艺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说到整合,刘衡甚至提到了“北京精神”,“在这个整合过程中,可以借鉴下北京精神,在‘爱国’这个大前提下,‘宽容’、‘厚德’,维护民族资源的完整性,使其发展壮大”。
“打官司之类肯定要不得,因为如果关系伤了可能就回不来了。未来应该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刘衡坚定地表示。
商报记者 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