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刘衡:人之蕴蓄,厚积而薄发

刘衡:人之蕴蓄,厚积而薄发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7.0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华建筑报

【出版日期】2010.07.03

【版次】第05版 (规划设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文王曦 人物摄影刘玄

“选择并执着于建筑,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追寻。空间、环境与形体的智慧,大化无形,灵动又持久”。“当然,小时候不懂这个。”刘衡笑着说,“高中时好友的哥哥读了建筑系,我看他经常背着画夹子四处写生,偶尔徒手勾画个变形金刚,比例好,透视感强。他的书包里有时是《艺术哲学》,有时是《易经》,不时还给我们讲讲当前文学、艺术流行的最新趋势。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念这个轻松、悠闲又让人羡慕的专业。”就这样,懵懂少年踏上了建筑之路。尽管后来的事实和少年的幻想有太多差距,尽管羡慕的后面隐藏了艰难,但从建筑学所感受到的技术和艺术的共相辉映,以及从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传递出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让刘衡庆幸年少时曾对建筑有过这些片面理解。

他开始了不断探寻建筑艺术,通过空间与形态理解世界、表达思想的征途。他说:“建筑创作是一个庞杂的二元体系,有方方面面的矛盾与挑战。矛盾冲突产生痛苦与思考,挑战催生新的思想和灵感。每当创造性地解决完各种问题,将最终的成果呈现眼前,在愉悦与释然的同时,才能真正领悟到建筑多元之美。这其中包含了从项目运作的平衡之美、设计思想表达的和谐之美,到自我提升的知识交会之美等的众多层面。”

追寻共赢的平衡

1997年硕士毕业后,刘衡进了设计院。当时的中国建筑业正处于建设项目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期,同时在建筑理论与方法上处于突破期。建筑师们以极大的热情来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学习建筑的新技术、新思维和新的表达方式。刘衡也是其中一员,一个刚踏上社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建筑新人。一方面,他满怀创作激情地参与了众多设计任务,实践学生时代积累的创意和灵感;另一方面,他大量涉猎并翻译国外的专著和著名事务所的作品,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为国内外建筑理论的传播和振兴、为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和壮大添了“小小的一块砖”。同时,和当年的建筑师一样,刘衡经历了建筑手绘图、喷笔彩绘图、CAD简易渲染图到计算机精美效果图的不断变革。“回想起来,那是个疯狂学习的年代,大家在观察和体会各种创作手法、创作思维,这对我们日后的项目设计和运作大有裨益。”

最初的职业生活是忙碌而又记忆深刻的。上海分院一年,深圳分院几个月,然后是院方案组负责人。参与的设计包括厦门海关、武安城市广场、佛得角国家剧院,都是院里资料、经验不足的项目,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四处求教。“加班熬夜是经常的事。如果不用加班了,有出版社的任务就赶快把稿子拿出来审校。没出版社的任务就把注册建筑师的考试资料拿出来复习。”4年下来,刘衡负责的项目获得了院内和社会上的好评;建筑理论译著出版了4本;注册建筑师考试前一年过了8门,第二年全部顺利通过。他出色地完成了从建筑师到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转换。

从那时开始,刘衡思考的重心就逐渐由怎样做好自己变成了怎样带领一个专业团队搞好项目运作。涉及到如何跟委托方、合作方及团队内各专业人员打交道,涉及到如何拓展市场、如何控制设计成本和质量、控制项目时间和进度等等。“常常是没活儿的时候一头汗,有活儿的时候一身汗。”他说。

其实,对于包括刘衡在内的所有建筑师而言,方案创作和项目运作都是一种历练。这看似是一个悖论:方案的创作需要有所创新,这就必然要去推敲,花时间去完善、精益求精;可项目运作却截然相反,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把东西拿出来,得到甲方的认可,以最合理的时间、精力的投入达成项目的实施。如今的他,已经能够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达成共识,完成合同。他一直强调共赢:“不能说甲方的思路跟你的思路不一样,就不去接触,除非各方面相差太大,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大家还是能走到一起的,求同存异。差异缘于各方的理解。充分理解甲方对建筑的要求,迅速找到双方的距离,有的放矢是最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找思想的交互与平衡,就容易达成创作的新起点。实际上,我们希望同甲方有思想上的相互碰撞,这往往有新的火花迸发出来。”

“不能把方案创作和项目运作看成是对立的。建筑的团队负责人并不是普通的管理者,他对方案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其实决定了项目的成败。有时和甲方谈不下去了,说不定抛开那些精美的效果图制作,用面对面的手绘方案、直接的表达就能把双方一下子拉近。”抛弃那些繁琐的技术和形容词,回到空间的表现、回到对美的理解上来,往往是达到平衡的杀手锏。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好的建筑师还应该像艺术家那样善于表达。首先要充分理解各方需求,了解建筑环境、历史沿革。在随之投入的建筑创作中,你就常常会有一种类似于倾诉的创作激情。这种感情越强,作品越具有感染力,从内容到形式上投射出对当地环境、文化的思考和表达。”对于近期比较满意的作品拉萨格拉丹东酒店,刘衡如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他之所以倾心于这个作品,在于这个酒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对西藏的感情和对西藏文化的理解。刘衡很喜欢西藏,在很多年以前,就有过沿大香格里拉深度穿越滇藏线的经历。而这个酒店正好有机会把西藏打动他的地方,以一种建筑、空间形式表达出来。“我的想法是,作为旅游酒店,它应该形成一种标志性的东西,但不突兀,要生长在拉萨的历史文脉中,同时拥有自己的性格和时代的标签。”

瑞雪覆盖着圣洁的高山,辽阔的土地下是以宗教生活为核心的多元生活。这个主题明确后,他以雪山融水为线索,运用自然的几何形体来表现雪域冰川独特的大自然场景。在酒店顶部通过玻璃的抽象化的表达,再现心中对圣洁无上的雪山的致敬。这个造型成就了酒店独一无二的标志,也是对酒店名称中“格拉丹东”的诗意再现。同时由玻璃天棚围合出阳光明媚、绿意盎然的环境氛围,为这个城市带来一个有独特体验的会客空间。雪山融水的主题是由上而下、从外而内一直延续的,穿插在建筑内部大大小小的不同空间,在不同位置,体现出水给大自然带来的丰富的生命与活力,从而最终演绎为对大自然的歌颂。建筑平面设计的灵感则来源于吉祥结——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品之一,围合的院落像吉祥结那样串联起来,这也是当地人起居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展现。

尼日利亚IKOYI豪华公寓是刘衡近年来参与的一个国际化项目。诚然,这个项目在造型和理念方面都没有特别新鲜的地方,但刘衡说:“这个项目从接洽到实现都完全按国际化方法运作的,这让公司和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拥有一种自豪感。在大量国际事务所大举进入国门的背景下,我们拼搏,磨练出了意志和水平,最终让我们有能力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驰骋。对于这个属于房地产开发类型的项目,我们目标很明确:充分沟通,全面理解用户的诉求和当地习俗,不浪费时间和成本,最终拿下项目。当地人对我们很认可,觉得这个项目设计精致而到位。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在当地建立起了很好的口碑,并带来一批潜在的项目。”

感受交会之美

刘衡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热爱建筑设计,热爱各种艺术形式和流派及各种创新思维。他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匠人、一个建筑业的熟练工,而是成为能在实现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完成一定程度的表达、从而让使用者在与建筑接触的过程中有所启发的设计师。“这种表达包含着对自然与城市环境的赞美、对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的尊重、对使用者日常生活的体察与引导,这种创作是要经过深层次思考的,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十多年来,刘衡负责和参与了很多项目。回顾这些作品的时候,他表示不能说早期的东西就做得不好。“10年以前做的项目现在拿来看,肯定会有遗憾,但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环境、经济和技术、文化,也反映了甲乙双方当时的审美取向。”他希望自己的建筑设计能在深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有所领悟,有所表达,有所突破。面对自己的追求,刘衡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不断否定自我、否定惯性思维,以开放的姿态保持思想的鲜活度。

“我们都承认并喜爱建筑风格的地域性,究其本质,是不同社会文化的反映”。多年来,刘衡熟悉并逐渐掌握了不同地域、各种类型建筑的设计,像拉萨的酒店、北京的办公楼、广东的商业中心、廊坊的住宅区、武安的城市广场、佛得角的剧院、尼日利亚的高级公寓……与建筑相关的领域,大到对城市发展的设想,小到对样板房的品质提升,都是他平日留意的范围。当然,这种广泛的涉猎,起初是与项目的内容和甲方的需求有关,但经过这些积累,他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在满足任务书要求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想法。同时,他更加关注建筑之外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希望能从中获得灵感,完成理念的原创和思维的革新。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在建筑实践之外,刘衡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如建筑沙龙、讲座、研讨会等,甚至包括雕塑在内的一些艺术圈的活动。对于他来说,这些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学习创作手法,学习创作背后的思想和理念。“其实所有创作活动的本源都是一样的,一切源于思考。有深入的思考才会有新的可能性。”2009年开始在北京大学给本科生讲授《建筑构造》,他把其视作是给自己的一次很好的反省机会,他觉得正是这种基础的知识科目,让他在讲课的同时,重新系统地思考,回归设计的本源。“回到本源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这也是创新的根源所在。思考新的组织手法,用不同的材料、技术、施工工艺达到相同的功能。”

建筑师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衡不是那种赶潮流、追时尚的人,他喜欢脚踏实严谨认真地做事。做好每一件事,不断完善自己,厚积薄发,蜕茧成蝶,完成自己成熟的过程。

刘衡说自己喜欢《飞鸟集》,他喜欢泰格尔的思索与感悟:“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他的经历可能代表了大部分70后建筑师的职业道路,可能并不时尚前卫,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却对建筑之美有着不断的追寻和探索,这也让建筑师们在平日工作中不断超越和成长,从而让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加美好。

万物都有其逻辑与美感,建筑既是其逻辑的展现,又是对这种美的致敬。大多数建筑师或许都很平凡,但他们致力于让建筑和万物和谐共生。

刘衡

2006年至今,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高级建筑师、副总建筑师

2005年~2006年,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

2002年~2004年,何显毅(香港)恩菲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

1997年~2001年,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1997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硕士毕业

代表作品

尼日利亚拉各斯市Ikoyi豪华公寓

河北廊坊盛德花园小区三期开发

西藏拉萨格拉丹东酒店

山东德州黑马集团办公楼及豪华住宅

广东中山小榄购物中心

北京玉渊潭高层住宅(缘溪堂)

北京通州BOBO自由城

北京世茂澳林花园

河北武安城市广场

佛得角国家剧院

基里巴斯体育文化中心

厦门海关办公大楼

上海桃城度假酒店

翻译和校审的主要书籍

建筑设计领域《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之HOK事务所》

《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之达里尔·杰克逊事务所》

《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之KPF事务所》

室内设计领域《世界室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2》

景观设计领域《景观设计学》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