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刘衡忠返乡当“地主”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1.12
【版次】第A02版:版面二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王加强 刘洋 胡一鸣
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
2009年9月的一天,衡山县沙泉乡石狮村的村干部找到刘衡忠:村民想把因修武广高速铁路而荒废的110亩土地承包给你,你如果愿意,就把手续办了,地就归你种了。
当地人都知道刘衡忠有四个身份:沙泉乡石狮村农民;郴州伟达钢材加工厂董事长;常丰合作社理事长;“地主”。第二个身份让刘衡忠赚了大钱,可刘衡忠更看重第四个身份:“从我想干事那天开始,就想种地。说白了,我想当个大‘地主’, 带动家乡父老乡亲致富。在外创业,我一直以来对家乡那片土地深深热爱,每次回家我都要去武广高速铁路下的荒废土地上走一走,心疼啦。”
1994年,年仅18岁的刘衡忠因家庭困难,放弃学业,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第一站在广西一家建筑工地,先是做小工,专门负责搬运沙、砖、水泥之类的重活,工作之余,他不顾劳累,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建筑方面的图纸设计,后来干起了技术活,拿到了较高的工资。1995年,刘衡忠到深圳考了驾照,跑起了出租车,一干就是五年,并且有了一定积蓄。2000年,他在广州与人合伙开办了一家制衣厂,规模不大,但生意不错。为了积累更多的资金,2004年,刘衡忠在广州做起了钢材生意,做钢材生意三年,他的积蓄越来越多,2007年,他在郴州创办了一家拉丝厂,他一个一个地去挖掘潜在客户,并且一对一地提供服务,获得了客户的肯定,拉丝厂效益越来越红火。
刘衡忠要把打工经商赚来的钱,用来承包村里因修武广高速铁路荒废的110亩土地的消息一传开,人们议论纷纷。这个说,刘衡忠是赚钱赚多了,钱没地方用就胡来;那个说,没听说过荒废地上能长出蔬菜来,将来有好戏看。
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干出来的。2009年9月,刘衡忠与村里签订了承包合同。他投资50万元,和家人及请来的闲置劳动力硬是要把这110亩荒废土地开垦成蔬菜基地。刘衡忠当年就在这110亩荒废土地上种上了秋冬作物,到第二年收获季节一算账,亏了20万元。
今年3月,共青团衡山县委副书记王燕在石狮村调研时,了解到了刘衡忠的困难,王燕带他到本县长江镇青年就业创业协会创办的盛丰蔬菜基地参观学习。王燕还把市蔬菜所的研究员,衡阳市农科所、衡山县农业局的专家请到刘衡忠承包的这片荒废土地上进行技术指导;王燕还为刘衡忠聘请了湖南农业大学蔬菜学专家艾辛教授作技术顾问,帮助刘衡忠与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今年5月,王燕为刘衡忠的蔬菜基地争取到了优质蔬菜种子和各类种植书籍等物资价值5000余元。
11月11日,刘衡忠很高兴地打电话给王燕汇报:至11月10日止,他种植的香芋、早白薯、大棚蔬菜、优质水稻等都获得了大丰收,抵销去年亏损的20万元,还获得纯利17万元。
成功了!人们为他高兴,全县农村青年都佩服他艰苦创业的精神,可刘衡忠没有满足,他想实现当大“地主”的理想。
刘衡忠在承包这110亩荒废土地的第二年,他还在该乡的石台村承包种植了20亩早白薯;在该乡建华村承包种植了30亩西瓜。
今年6月1日,他成立了常丰合作社,任理事长。把110亩荒废地命名为常丰合作社种植一基地;把石台村承包的20土地命名为常丰合作社种植二基地;把建华村承包的30亩土地命名为常丰合作社种植三基地。
为了推广刘衡忠的优秀事迹,今年8月,他被共青团衡阳市委评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