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刘衡:军中科研领头人

刘衡:军中科研领头人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8.0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甘肃日报

【出版日期】2011.08.01

【版次】第03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

刘衡:军中科研领头人

本报通讯员黄宝峰张辉

7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铆”在工程一线,先后攻克22项军事重大科研课题,14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一个不起眼的“小单位”带成了全军工程科研设计所的佼佼者,把一批博士硕士带成了献身国防的科技英才。

他就是兰州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刘衡。

披荆斩棘领头人

“什么时候把这面荣誉墙贴满了,你就干出了一番事业!”2003年10月,军区机关精简整编时,刘衡被平职交流任工程科研设计所所长,一位首长这样鼓励他。

当时,所里一些人作风比较散漫,刘衡就组织官兵学党章、背条令、训队列,严抓工作作风;科技干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影响工作积极性,刘衡就着手修订完善。每次开会,他第一个到场;凡事征求支部班子成员意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

所里吹来新风正气,科研环境焕然一新。(转3版)

刘衡:军中科研领头人

(接1版)一心一意搞科研、聚精会神干事业的人多了。

把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各展所长,体现了刘衡带队的眼光。

所里各科室人员结构失衡,5名支委年龄偏大,占着高级职称和科室主任的岗位,一些想干事的年轻人却没有岗位。刘衡就多次找几位达超龄的支委和高工做工作,让年轻人走到前台挑大梁。

为了让每个科室都能独立承担课题任务,刘衡打破科室界限,进行人员优化组合。原一室高工郭公社优化到三室,一室工程师王悦调整到二室……每个科室都掌握3到4个专业,互为竞争对手,“鲶鱼效应”得以显现。

2006年4月,一个研究项目被批准立项,一室主任时卫民主动请缨;6月,刘衡又让调来不到半年的李水泉参加项目。李水泉不负众望,一年独立工作,两年成长为课题组组长、科室主任、支委成员,个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

如今,所里班子成员都是课题组长、项目负责人。

当时,所里只有1名在读硕士,超过80%的干部几年没有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结构老化。所里就挤出6万元,协调8名技术骨干参加了6个专业的培训。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一室有位工程师,读博期间发表过30多篇论文,但面对年度工作计划,竟不知如何下手;大学生干部伍丹建筑学专业毕业,但对军用设计规范应用缺乏经验……为此,老同志组建起“专家指导组”,默默当“护花使者”,仅一年,这些博士硕士纷纷独立走上科研岗位。

7年来,刘衡的科研团队先后有2人取得博士学位,22人次立功受奖,10人提前晋级,20人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3人入选兰州军区3231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前不久,一位朋友来看他干得怎么样。刘衡指着会议室满墙的证书自豪地说:“就是带着大伙赢得了这面墙!”

小单位大作为

总部评价工程科研设计所:小单位做出了大课题,小课题做出了大文章。

但是,在刘衡到任前,所里已多年没申请到总部立项的科研项目。这种“耻辱”,点燃了他的干劲。

2005年6月,他在施工一线调研时发现,标明功率为115千瓦的空压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施工,功效比仅为内地的一半。

“你能不能治治这家伙的高原病?”部队长半开玩笑地说。

这个玩笑,给了刘衡一个课题。他带人多次实地考察调研,提出高原型空压机项目研究。经过1年研制试用,功效达到普通空压机的3倍。2006年6月,经总部鉴定批准,正式列装高原一线部队,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刘衡带领下,所里科研项目层出不穷,科研效益声名远播。慕名前来进行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研发、解决疑难问题的部队和工厂日益增多。

现代科研已突破学科领域限制,成为系统工程。刘衡认为,只要拥有科研新思想,一切平台、人才皆可为我所用。没有实验场地,缺少多样化的人才队伍,刘衡就先后与多家院所建立起科研协作机制;与地方企业、战区工兵部队、工厂等单位开展革新技术合作,逐步形成“四位一体”的科研机制。

2010年5月,“发供电系统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进入攻坚阶段,却缺少实验场地和软件技术人才,项目负责人曾以雄犯了难。“实验场地保障和技术人员我去协调。”刘衡说到做到,硬是“跑”出4个协作单位、3个实验中心。

搞科研,必须有立足实战的创新思想。2005年,某研究项目提出后,刘衡通过对比,提出完整的科研路线图。历时5年,研究取得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成果,填补了我军在该研究项目中的空白,拓展了专业部队训练与考核大纲的内容。2010年10月,这一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以部队需要定科研目标

“只要部队需要,不论项目大小,都有价值。”刘衡常说。

科技进步让一些老装备失去战斗力,科研创新又让老装备焕发新活力。老旧人防工程电站排烟问题突出。刘衡提出消烟降温改造方案,实现了排烟温度与环境温度动态一致,也为工程提供了生活热水和采暖热源。

2008年3月,刘衡发现部队列装的移动电站种类多、型号杂,新老设备不能并车运行。他一头扎进发电机堆里,在嘈杂的轰鸣声中,研究、失败、创新……8个月后,3台不同类型的发电机组,安全平稳地实现并车运行。2009年,这一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近年来,刘衡先后完成老装备、老工程改造项目29项,创新成果已体现在工程兵部队军事斗争准备和工程保障能力提升上。

部队训练的难题,就是科研创新的选题。每次调研,刘衡都会找一线官兵聊天,带回急需解决的问题,增强科研立项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能喝上甘甜的水,是西北高原官兵的愿望。为解决野战供水站功能单一、通用性和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2006年,刘衡和周忠良跋山涉水,详细采集水质,研创了新的过滤、消毒技术,去除药剂消毒的不安全因素,除盐率高达96%以上,供水时间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到20分钟。

多年来,刘衡采纳部队官兵意见建议300余条,对技术革新项目“回炉淬火”20余次。

7年间,工程科研设计所从团队自身建设、科研项目研究到人才队伍培养,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明天,如何创造新的辉煌?刘衡的答案是,放手让年轻人承担重大科研设计任务,建立一支能够带领科技干部勇闯难关的领军人才队伍,促进人才队伍合理梯次成长。

一批年轻的科技英才被推到前台。“十二五”期间9个新上项目和9个续研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有12个项目是刘衡带着年轻同志从一线部队“跑”出来的。

刘衡和他的科研团队留给我们很多期待……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