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名满天下 书画重千秋 ———记近代诗书画大家刘凤起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2.19
【版次】第09版:文教周刊
【入库时间】20130330
【全文】
罗伽禄
刘氏在南城县属名门望族,刘凤起的父亲刘维桢(1832-1917)为晚清资政大夫、广东肇庆府知府,兼摄肇罗阳兵备道,一生共生育四子五女。他很重视儿女教育,儿女均接受过较好的教育,长大后多有才德名于世。
刘家长子即刘凤起,其与三位弟弟均有诗文集传世;刘家长女刘凤霄诗书画皆能,著有《桐荫阁诗集》;刘家幼女刘玖,后人将她和刘凤起合称“兄妹诗人”。也许是因为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刘玖与众多女作家一样,生平履历不见于史料文献,其诗作《月夜偕孙以蘩嫂作》为人称道。
凤起夫人亦能诗,著有《怀萱阁诗集》传世;她还有一首主题与此相近的诗,可能是夫妇两人唱和之作,即《秋夜萤虫示九妹》:“蟋蟀声中夜已阑,灯昏人静月同看,新秋乍到皆无暑;旧事重谈恨有端,竹影窗前光欲动,风声过院晚生寒,吟怀我愧无清韵,空自低徊怯倚栏。”
刘凤起少时便以“神童”闻名于乡里,至今南城人还不时说道他少时的故事:7岁就站在矮凳上为人书写春联,运笔自如,力透纸背。他幼时还能吟诗作对,12岁时写的一首《登镇海楼》云:“接天见云海,俯地有楼台。形胜古如此,登临菊正开。长风吹月上,秋气挟诗来。俯尔蛮夷长,犹为阖避才。”此诗写得大气雄阔,不像出于孩童之手,已显其才,人们美称其“神童”。
青少年时期,刘凤起随父亲生活在广东等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并先后在广东和九江等地拜师学习,学业日益精进。20岁后,他回南城入学,并参加科举考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举;次年(1903年)中进士,名列二甲第二十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朝廷派往日本考研法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回国。
回国后,江西巡抚冯汝癸留其在省办学,要他担任教育总会会长、师范学堂监督等职。刘凤起到任后厉行整治,任职三载,风气为之一变。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刘凤起与吴宗慈等人联络军、学、商各界代表商议,决定顺应革命潮流,响应武昌起义。南昌响应武昌革命,不费一枪一弹即告光复。随后都督府组建,分置军政、民政两部,吴介璋任都督,刘凤起主民政。后吴介璋辞职,彭程万为都督。刘凤起主持省政两年半后,因母病辞去职务,回南城老家侍奉老母。
民国七年(1918年),李烈钧与孙中山成立南方政府,刘凤起应李烈钧之约赴广东,在军机和政治上为李参谋。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陈炯明叛变,李烈钧到云南,孙中山去日本,刘凤起离开广州回到南昌。
江西各界要刘凤起出任省长,但刘凤起已无心从政,不应,离开江西赴上海,从此在上海以卖书画养家糊口。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一月,刘凤起病逝于上海,享年67岁。
刘凤起是近代著名的书画家。当他对政治失去了信心、寓居上海以卖自己创作的字画营生时,当时全国著名的书画家,曾有“北李南曾”之称的李瑞清和曾熙(号农髯)在1920年共同为他的字画定价,他们的定价不低。《鬻书直例》云:“楹联四尺以下四元、至七八尺八元,堂幅四尺以下八元、至七八尺十六元,屏幅四尺以下四元、至七八尺十二元,册页每张三元、加尺加倍,榜书每字五元、不满一尺三元、二尺加倍……”《山水直例》云:“堂幅二尺以下十六元、至七八尺八十元,屏幅三尺以下十六元、至七八尺五十元,纨扇每柄八元、摆扇每柄十元、册页每尺十五元……”曾农髯还为“价目表”题跋对其书画渊源和特点作了简要概述,给予高度评价:“刘未林太史,夙负才名,诗文而外又善书画,其书学瘗鹤铭、石门龙颜诸碑,驰骋转使,跌荡顿挫,深得古人神髓,故各体无不佳妙。画则专事山水,酷肖南田老人。此次来沪,因勤其鬻书画以自给,并代定直例,世有讲求此道者,幸勿交臂失之。”他的字画得到当时全国赫赫有名的两位同行的肯定,足以见其字画造诣非同一般。
对于刘凤起的书法,论者以为:“意本钟王、参与李苏,温润脱俗,气势高古;用笔苍劲,法韵两胜。凡秦王碑铭无不致力,深得古人神韵;继出赵孟頫,略变其式,且不流俗于馆阁体。晚年,更参与刘墉笔意,古雅蕴藉,笔劲墨柔;丰润秀雅,名噪艺林,沪上各界人士一时竞相争宝之。”《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称其“工书,偶写山水,笔劲墨润,不失江西宗派。行楷腴润秀雅,有名于时”。刘凤起书法作品形式多样,有楹联、屏幅、堂幅、册页,有扇子、寿屏、手卷,还有书碑志传记。
刘凤起的画以山水见长,正如曾熙所说,“画则专事山水,酷肖南田老人(即恽寿平,晚明清初著名书画家,是后世多有仿其作)”。亦有论者认为其画“合南北宗,苍老似迂翁,秀逸如南田”。中国美术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邵洛羊认为:“未林前辈性格恬澹、与物无忤,翰墨之余喜作山水;苍而弥秀、枯而弥腴,潇洒醇雅倍见清华,得有鹿床蒙泉之神韵。昔人谓胜于丘壑者为化家、胜于笔墨者为士气,未林先生之画乃士人寄情之作也。”中国近代画坛重要画家、书画鉴定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吴湖帆(1894-1968)曾经撰书楹联一幅赠给刘凤起:“校书每及怀中垒,论画无从复暗门。”中国近代著名书画家、诗人,被人誉为“三百年来篆刻第一人”的民国掌故专家陈巨来(1904-1984)为其撰书长联:“风节树朝端,玉振金声,岂仅文章倾一世;诗名满天下,才雄笔健,更余书画重千秋。”
刘凤起读熟诗书,且置身于动荡不安的年代,生活经历丰富,因此积累了不尽的诗材。这些往往泻之于笔下,铺之于纸上。
刘凤起的诗中有对时局的关注,他从年青时就对时局颇为关心,诗中多显悲愤之情,论者以为“其诗苍凉沉郁,暗蕴时局之慨”。如他的《秋试报罢》其中一首写道:“稷下三千怀脱颖,瀛州十八耻危冠。”另一首写道:“却负高堂期衣锦,青衫偃蹇愧莱衣。”再如《感事》:“旧筑宣防百代愁,黄河白马走中流。堤工终岁喧淮口,野哭千家说汴州。邀爵新开都护府,济时孰是富民侯。虚沉壁马终何补,莫救西南赤地忧。”再如《自樟树镇旋家舆中感时纪事戏仿梅村体》四首、《拟尹子莘秋兴》二首、《次韵答玉珩》等。
有抒写亲情的诗,字里行间既有思亲之情,亦有淡淡的哀愁。如《别霓岭兄弟》诗:“细雨江城系短蓬,撰怀心迹感原崧。秋怀凄断云边雁,春梦愁添庑下鸿……栈道磨砻不羁马,中原无计可怜虫。莫教乡僻知闻断,时惠山公书一通。”写给兄弟的诗再如《寄霓岭》。
有写给友人的诗,如《饶符九自都中赴行在迂道归省因得相见以诗赠行》。饶符九(1861-1912)即芝祥,号占斋,南城县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近代文学家,有《占斋诗文集》传世,该文集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出版时,刘凤起为之题签,他既是刘凤起的老乡,也是一位与之志同道合者。又如《自金溪赴弋阳寒雨信宿寄季诒》、《发河口镇别乡人》(河口镇即今天铅山县城,不少南城人在此做医药生意)。
有描述自己工作生活历程的诗,如《消夏杂诗》:“清和生意足,流云杂晴雨。净绿接幽抱,出门日未午……”又如《抚州江口阻风》:“天意羁游子,维舟拟岘台。云飞不作雨,风猛挟行雷。月暗星千点,峰明翠几堆。归程百五里,遐想济川才。”再如《书感》、《圭峰道中》等。
有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如《晚眺》:“野旷天空静,风高山色开。疏星随月上,归鸟渡江来。望远迷烟树,看云坐啸台。从来征战地,开拓仗时才。”再如《秋花》、《晓望潮音洞诸山》、《从姑山》等。
刘凤起的诗沉雄激壮,豪迈大气,论者以为有宋之苏东坡之风。
刘凤起亦善为文,多为政论、传记或游记,如《读贾谊陈政事疏》、《肖望之伦》、《拟庐山道人游石门诗序》、《吴雨寰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