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局为什么在侵华战争性质问题上倒退? ——历史学家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1989.02.21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日本当局为什么在侵华战争性质问题上倒退?
——历史学家刘大年二十日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的发言
这个问题,是正在举行的日本国会里提出的,我觉得我们也有必要来讲一讲。
2月14日到2月18日,日本首相竹下登和内阁法制局长在回答在野党质询中,接二连三,为裕仁天皇开脱战争责任,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辩解。法制局长说,不论从国内法还是从国际法看,裕仁天皇都没有战争责任。竹下登说:“上次大战是不是侵略,应由后世历史学家做评价。”当在野党再一次质询说:“前首相中曾根曾承认上次战争是侵略,竹下首相对此有何见解”时,竹下登回答说:关于侵略战争有多种学说,以哪一种学说为准,难以确定。然后又重复一遍,“上次战争是不是侵略战争,应由后世史学家来评价”。
日本当局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侵略战争辩解,是发生在世界舆论密切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英国舆论界和新西兰外交界人士等严厉谴责日本军国主义所犯的战争罪过。南朝鲜、日本国内不少的舆论也发表了批评文章。共同社报道,2月24日日本将有一百个场所举行反天皇集会。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艰苦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牺牲人数多达2000万以上,财产损失约1000亿美元。我们关心这个问题是理所当然的。
关于裕仁天皇是否负有战争责任,这在中国人看来本来不成其为问题,因此学术界也很少提出来谈论。如果一定要说他在法律上不负任何责任,这是欺人之谈,没有人会信以为真。整个战争期间各次御前会议和当事人的记录,历历可查。每逢关键时刻,总要由御前会议作出决定。单凭这一点,就足以充分说明到底有无战争责任了。
关于战争的性质是否是侵略战争要由后世历史家来评价的问题,不知竹下先生所说的“后世”有没有特定的界线或特殊含义?日本国内大部分的历史学者以及世界各地的历史家对那场战争的性质早就作出了一致的评价。这样的事实多得无法列举,我只举出日本刚刚出版的一部有份量的书为例。这部书叫做《日中战争与日中关系--卢沟桥事变50周年日中学术讨论会记录》。
编著者是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井上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与亚细亚大学校长卫藤沈吉。书里面收入中日双方学者的论文近20篇。日本方面提供论文的篇数居多。讨论会最后由日本学术界享有声誉的历史家远山茂树教授作总结。他说,“这次讨论会对以七·七事变为开端的中日全面战争的意义更加明确了。这个意义的核心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日本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对于这一点,讨论会没有任何的暖昧。”又说:认识日本侵略中国,不是从七·七事变开始,要上溯到1931年、1872年。“从教科书事件看,日本需要对那场战争的性质进行再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探讨从1945年至今天的中日关系”。日本的报纸、电台等舆论媒介对这次会议有不少报道。竹下登先生坚持主张对战争的性质要由后世历史学家来评价。卢沟桥事变50周年中日学术讨论会的全部纪录和日本著名学者所作的讨论总结,就是对战争性质所作的评价。从时间上看,那场战争已经过去40多年。当代历史家已经是它的后世,或“准后世”了,还要等到哪个“后世”去评价呢?事实是再明显不过的,那就是,第一,开脱战争责任毫无意义,反而表现出提出这种开脱是缺少正视事实的勇气。第二,日本对中国进行的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这个性质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经过反复斗争,有的已经把“侵略”写进去了,改变了原来所谓的“进入”说法。中曾根前首相正式明确认为,那场战争的性质是侵略战争。国际间的交往需要言而有信。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中日友好关系的维持和发展,需要多栽花,不栽刺。中国是礼仪之邦,中日两国间订有和平友好条约。日本当局接二连三表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行为未必能说是侵略战争。在战争性质问题上往后倒退,这究竟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