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红学文化之乡(三十七)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7.22
【版次】第A08版 (开讲)
【入库时间】20111020
【全文】
(二)周汝昌与铁岭红学研究(中)
2008年8月16日至18日,83岁高龄的周汝昌先生在儿子周建临、女儿周伦玲的陪同下,带病亲临铁岭参加“全国《红楼梦》文化(铁岭)研讨会”。
周汝昌先生一行是15日晚22时抵达铁岭的。16日清晨,铁岭日报记者国纲在老先生下榻的龙山宾馆采访了他。周老儒雅清秀的面庞,看上去精神矍铄。周汝昌先生围绕自己50多年来 “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的无悔追求;红学研究的治学态度;正确看待自己所取得的红学学术成就等问题一一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当记者问及:“您和铁岭的一些红学研究者有多年的交往,请您谈谈您对他们的印象”时,周老爽快地回答说:“好,非常敬佩。这也是我这次来铁岭的主要原因。 ”他对记者说:“《曹雪芹家世新证》这部新书是在本学科领域中极为罕见的著作,其学术质量之高,令人叹服赞佩不已”。他还说:“著者为了这一主题,立志求一水落石出的真实史迹,竟然投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夫,不惜搜尽万卷之繁的史籍文典,其意志之坚毅,学力之深厚,目中所及,少有伦匹”。
周汝昌先生还亲自为铁岭学者李奉佐、金鑫先生的新书《曹雪芹家世新证》作“序”。在“周序”中,周先生称赞“此书学力深厚,从诸多方面、层次、时空变革……考明曹雪芹关外祖籍是铁岭”。他认为“书中内容十分丰富。嗜学而优耐性的读者会逐篇看下去而得到学术享受与学识满足”。他还认为,“围绕曹雪芹的待决难题是‘成堆’的,其中一个是祖籍。就我的知识而言,此一难题从六十年前开始试解,直到今日方见分晓──这就是本书的主题所在,也是它的重大贡献。 ”在《曹雪芹家世新证》于2001年2月问世后,周汝昌先生先后撰写出《一源能讨尽,万卷岂辞劳──评李奉佐、金鑫新书〈曹雪芹家世新证〉》、《〈曹雪芹家世新证〉读后 (小札之一)》、《曹雪芹祖上被俘归旗史断》、《腰堡曹振异名考释》、《曹雪芹祖籍“丰润——铁岭论”》,以及《“潢海铁网山”考(附“樯木考”)》等多篇学术文章,从诸多方面印证了曹雪芹关外祖籍 “铁岭说”,在全国红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周汝昌先生在发言中,首先感谢铁岭在新世纪之初承办了这次红学盛会。他认为,“把大会的地点设在铁岭,这个意味非常之深长。 ”他说:“我要朝拜这个圣地……我想四海之内总会有很多人要来铁岭朝圣”。
在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中,周汝昌先生一直很兴奋。 16日下午的学术研讨,会议组织者考虑周老的身体状况,原先安排他有30分钟的演讲,但周先生侃侃而谈,足足讲了90分钟。在演讲中,周汝昌先生旁征博引,整篇的古诗词、大段的《红楼梦》原文,就像泉水一样从他的口中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让与会者享受到一次难得的中华红学文化的大餐。
周汝昌先生用了大量篇幅阐述铁岭红学考证,赞扬铁岭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考证方法,引用 《红楼梦》文本中的潢海、弱水、铁网山、辽河卫、襄平等为佐证,考证《红楼梦》文本中的东北三省的痕迹,支撑曹雪芹关外祖籍在铁岭的观点。尤其是对《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遇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护官符”逐句释意解读更让与会者耳目一新,拍手叫绝。
8月17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及新闻记者到铁岭县腰堡镇腰堡村关东曹氏祖居故里参观访问。尽管当时天上淅淅沥沥下起了蒙蒙细雨,但周汝昌先生在儿子周建临、铁岭学者李奉佐的陪同下,依然兴致不减,完成了他牵挂已久的“朝圣”之旅。大会闭幕式上,周汝昌先生再次发言:“我真没想到,研讨会开得这么成功,来了这么多人,而且大家都很年轻,学问都那么大,红学研究有了更优秀的继承者了”。此后的2003年12月,周先生又为铁岭学者编写的“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集”《红学求是集》作“序”。可以说,周汝昌先生与铁岭红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