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铁岭——红学文化之乡(四十)

铁岭——红学文化之乡(四十)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8.1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铁岭日报

【出版日期】2011.08.13

【版次】第A05版 (开讲)

【入库时间】20111020

【全文】

(五)胡文彬与铁岭红学研究

胡文斌,1939年生,辽宁营口人。我国著名红学家。196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入人民出版社,先后任历史编辑室、《新华文摘》出版社编辑。期间,1975年至1977年参加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小组。 1987年转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先后任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胡文彬先生“平生酷爱《红楼梦》,沉酣一梦,久而不觉,痴而不悟”,著有《红楼梦序录》(1980年)、《红楼梦子弟书》(1983年)、《红楼梦说唱集》(1985年)、《红边胜语》(1986年)、《红楼梦在国外》(1993年)、《红边漫笔》(1994年)、《红楼放眼录》(1995年)、《红楼梦探微》(1997年)、《梦香情痴读红楼》(1997年)、《酒香茶浓说红楼》(1998年)。进入新世纪以来,胡文彬先生著有《冷眼看红楼》、《读遍红楼》、《红楼人物谈》、《〈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红楼梦与台湾——跨越海峡两岸的记忆》和《感悟红楼》等。胡文彬先生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依然寄乐于书,笔耕不辍。胡文彬先生还著有《金瓶梅书录》、《金瓶梅艺术世界》、《中国武侠小说词典》等。

胡文彬先生是全国红楼梦学术活动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参与组织、筹划、主持了多次国内外重要的《红楼梦》学术研讨活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市召开的三次全国性红学学术研讨活动,全部是由胡文彬先生主持的,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组织撰写论文,指导学术研讨等诸多方面,他亲力亲为,为保证学术研讨活动的圆满和成功作出重要贡献。他曾在《重新论高鹗》一文中动情地说:“我是辽宁人,又是铁岭的姑爷 (其夫人为昌图县老城镇人——笔者注),算半个铁岭人。……恰好高鹗也是铁岭人,我们算是老乡。……他一直当官,我则是一介寒儒,身份不同而已。但到底是乡亲,有份感情”。正是这份浓重的铁岭情结,十多年来,他一直倾心关注铁岭的红学研究,对铁岭敞开他作为学者与长者的情怀。

作为资深的学者,胡文彬先生对铁岭红学研究成果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悉心指导。在2001年全国《红楼梦》文化(铁岭)研讨会总结发言中,他说:“在此,我想应该特别强调,作为铁岭市优秀的红学研究者李奉佐、金鑫二位合著的《曹雪芹家世新证》一书和他们的发言,为本届研讨会增添了引人瞩目的一页。他们的辛勤著述,旁征博引的考证,谦虚谨慎的人品和良好的学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曹雪芹祖籍在铁岭)新说,为曹雪芹祖籍与家世生平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局面、新的领域。其功不可没”。在2008年纪念高鹗诞辰250周年学术研讨会总结发言中,他说:“我觉得铁岭师专、铁岭的同志们写出了好文章,提出了好选题”。 “我特别欣赏铁岭几位先生文章的新视觉,比如于景頫先生的试贴诗…… 还有孙晓东讲到的千砚词”。他还说:“我特别要提到熊志习、王国仁两位先生合作,为我们大会作出了一个精彩的主题演讲。这个演讲分三大部分,洋洋洒洒,阐述了他们两位对高鹗在中国《红楼梦》的传播史上的历史功绩和作用的观点,使我们看到了高鹗和红楼梦文化的这样一个密切关系,使我们感到这次主题演讲给我们所带来的新鲜感受”。胡文彬先生还对铁岭重视红学文化研究,打造红学文化之乡给予充分肯定。

在铁岭红学研究历程中,还得到了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蔡义江先生、张锦池先生、中国红学会秘书长孙玉明先生、吕其祥先生、杜春耕先生以及辽宁省红学会会长马国权先生等诸多全国著名红学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我们相信,作为红学文化之乡,铁岭的红学研究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

铁岭——红学文化之乡连载文章就此撂笔,首先要感谢铁岭日报的编排人员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更要感谢一直关心、关注本文的广大红学爱好者和全体读者。由于我们的水平问题,难免挂一漏万,或有些地方解读的不够严谨,还望海涵。今后,我们还会更加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陆续发表有关红学的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全文完)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