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李瑞清故居修复后首曝光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6.03
【版次】第32版:城市周刊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南京大学鼓楼校园北园两江路畔,有一块刻着“两江师范学堂”六个字的校碑,虽经百年风雨字体仍遒劲有力。这六个字出自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之手,他是南昌进贤温圳镇杨溪村人。
李瑞清,字仲麟,号梅痴,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他曾任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校长,一手打造出名震天下的东南第一学府。清廷逊位后李瑞清迁居上海,以独特的艺术风格驰名沪上,带出了张大千、胡小石等许多日后名满天下的学生。近日,进贤温圳镇杨溪村李瑞清故居一期修复工程完工,本报记者独家前往探营。
探访——
一栋老宅走出四位进士
5月29日,记者一行驱车40公里来到进贤温圳镇杨溪村。在村主任李开龙的带领下,记者顺着弯弯曲曲的麻石路向前行进,不一会儿,一栋高宅大院出现在眼前,李开龙扭头说:“这就是李瑞清故居了。”
大门内,是一个开阔的庭院,中间有天井,四面是房间。宅子有两层楼,门窗皆为木质,上面有精美的雕花。据李开龙介绍,这栋房子有200多年历史,是李瑞清第五代祖先李宜民所建。相传房主经常请戏班子在屋里唱戏,丫鬟佣人数十名,小姐过天井要打伞。嘉庆年间,这里出了四名进士,所以村里人都叫它“四进士屋”。咸丰年间,“四进士屋”的主人全部搬迁至广东、广西等地,此屋转由族人居住和看护。
李瑞清在这里考取功名
李开龙告诉记者,李瑞清年幼时曾在这里住过,后来随父亲迁往湖南。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参加乡试,中副榜第一,却因冒籍被取消成绩。李瑞清表现得很洒脱:“是区区何足争议!”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返回江西老家考试,再度中举。“李瑞清就是在这栋宅子里苦读两年,最后考取进士的。”李开龙说。
历经岁月,李瑞清的嫡系亲属基本全部离开杨溪村,故居渐渐荒废。去年9月,进贤县斥资60万元修复李瑞清故居,现在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你们是李瑞清故居修复后第一个来报道的媒体!”李开龙对记者说。
故事——
显赫家世:名门望族三代为官
据李瑞清房族第26世裔孙李外根介绍,李瑞清生于名门望族,家里三代为官。“他的先祖李宗瀚是著名的书法家、鉴赏家,官至工部侍郎。叔祖李联琇曾是咸丰年间国子监祭酒、国史总纂。他的父亲李必昌,也就是荣禄公,在湖南做了30多年的官。”李外根说。童年时代,李瑞清就表现出一种雅秀脱俗的气质,好学嗜古。稍长,他潜心于《说文》、《三礼》的研究,在古文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悲剧婚姻:三任妻子皆早亡
李瑞清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岳父是他的老师,湖南常德人余祚馨。他将长女玉仙许配给他,但玉仙未过门而逝。余祚馨又将二女梅仙许配给他,婚后夫妻和美,但仅仅两年后,梅仙就难产而死。执着的余祚馨将三女许配给李瑞清,但婚后不久三姑娘又病死了。“李瑞清在23岁之前就经历了三次丧妻之痛,痛定之余,决定终生不娶。为了纪念与他感情最好的第二任妻子梅仙,他将号改为‘梅痴’”。李外根说。
出任校长:打造东南第一学府
1894年,李瑞清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当年,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
在办学理念上,李瑞清的信条是“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他创办短期的留学预备学堂,输送了一批青年学生去美国深造;他亲赴东瀛,聘请日本教习传授西方科学和近代工艺;他还创设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有关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他的大力改革,使两江师范成东南一大学府,也为后来的南京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瑞清虽为一校之长,却没有一点架子。他不喜欢乘车,出入校门皆是以步代车,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一位老书生。他喜欢与学生亲近,与孩子们在一起哪怕是吃蔬食菜羹,他也觉得快乐。他还亲自挥毫,在木匾上写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八个字作为校训。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南京的达官显贵纷纷逃遁,城内一片混乱,唯有两江师范学堂在李瑞清的主持下照常敲钟上课。总督张人骏弃城逃走后,李瑞清担任布政使之职。其间,他筹集粮食,救济灾民,维持学校。有意思的是,李瑞清虽为清王朝服务忠心不二,革命军却并不为难他,因为他们知道,李瑞清是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并不是祸国殃民的贪官。攻城之际,革命军纷纷相约:“城可下,无伤李公。”
1912年,清朝灭亡,效忠清廷的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校时,他见有些学生生活贫困,便卖去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给学生,两袖清风,飘然而去。
寓居上海:“儿童走卒皆知有李道士”
清朝灭亡后,李瑞清穿上道士装,自称“清道人”,移家上海,以读书卖字画为生。当时,上海是逊清遗臣避地之所,李瑞清与陈三立、吴昌硕等过从甚密,与梁启超、郑孝胥等也有交情。
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合画篆为一体,具有极强的艺术特色。他很快在上海名声大噪,登门求书画者络绎不绝,以至“儿童走卒,皆知有李道士”。李瑞清的名声甚至传到了日本,有人邀请他去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李瑞清断然拒绝道:“我是中国人,要办个展必先从中国开始,为何要到日本?”虽然如此,日本文化界仍然崇敬李瑞清,称他为“中国书法家五百年来第一人”。
1920年,李瑞清去世。挚友曾熙、学生胡小石等将其葬于南京牛首山,并在雪梅岭之罗汉泉旁边筑一梅花庵以纪念他。南京大学为表彰其在两江师范学堂办学功绩,特建亭于校园,取名“梅庵”。
得意门生:晚年收张大千为徒
李开龙告诉记者,李瑞清一生桃李满天下,著名书法家胡小石、美术教育家吕凤子等均出其门下,其中以画名饮誉当代的首推张大千。
1919年,21岁的张大千从日本京都学成归国,住在上海,很想拜一位名师学习书法。经人介绍,他拜入李瑞清门下。张大千向李瑞清学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不到一年光景,便学得有模有样。李瑞清对张大千也格外器重,他病重卧床无法写字时,社会上送来的笔单大多由张大千代书。
张大千曾三上黄山写生作画,也是受恩师李瑞清的影响。张大千曾说:“我爱旅游、游山玩水,实际上是受李老师的启迪,我记得李老师说,黄山看云、泰山观日,实属生平快事!我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追求老师所说的生平快事。”李瑞清逝世数年后,已名满中外的张大千说到恩师时,每每称“先师李文洁公”;他居海外的数十年中,画室中始终挂着老师的墨迹。李瑞清的书品、画品和人品影响了弟子的一生,恩师李瑞清为大千一生所敬重。
记者 魏莹 文 魏勇剑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