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李瑞清正书对联赏析

李瑞清正书对联赏析

作者: 出版日期:2005.08.08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书法报

【关键词】 李瑞清 对联 郑文公碑 “声” “清” “新”  “歌” “虚” 流动之美 

【出版日期】2005.08.08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李雨(石家庄)《书法报》2005 年7月4日第27期第6版刊登 的李瑞清这幅五言联,最大特点 有两个,一是结体稳定,字迹方 正,不偏不倚。虽多茂密之字,但 参差自然,繁而不乱。比如“尘”字 中的“土”部上横画,顺应整个字 结构用笔右倾向上,同时也为其 他点画让出了位置。既协调,又自 然,其他如“虚”字的两点,“歌”字 的“欠”部,“散”字的两个相背竖 画,“声”字的左旁“声”部皆有随 机变化之处,耐人寻味;二是形 式、内容统一,融魏碑与自身“一 波三折”的风格于一体。凝重,坚 硬是碑学精华,而此联中,每一笔 画皆显示出其力度与神韵,在运 笔行进中的一波三折,又显示了 作者中锋运笔,刚柔相济,力透纸 背的内涵。$$ 李建勇(山西)此作落款注明 为集郑文公碑联,却融入了作者 个人风格和思想情趣。自古碑帖 结合,刀笔融汇被人们视为畏途, 成功者也是凤毛麟角。康有为是 碑帖融合的大力倡导者和忠实实 践者。李瑞清的这幅对联堪称是 一件碑帖融汇得较成功的作品。 总体看来,结体宽博,字形风格前 后统一,气韵贯通。点画浑厚凝 重、苍劲老辣,又不显得呆板,行 笔从容自信。特别是点画衔接处 不露痕迹。可谓“致广大、尽精 微”,非大家不能为也。$$ 蔡剑明(上海)赵孟■说:“得 古人石刻数行,专心学之,何患不 名世。”学古人之书,不在于博,而 在于精。李瑞清精研《郑文公碑》, 犹如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而 后他又旁及了两汉至六朝碑志, 并创造性地将篆摘笔法施于六朝 的碑志,终成家法。此联书颇得魏 碑之精神,转折波磔处棱角分明, 起笔收笔处圆浑含蓄,一点一划 皆沉劲入骨,气脉流转,耐人寻 味。一幅佳作决非偶然可得,而须 通过严格训练,脚踏实地,一步一 个脚印,才能对规矩、法度有得心 应手的运用。$$ 文贤章(河南)书法写碑体容 易板滞,易入俗格,此幅五言对联 则不然,横画上扬且一波三折,给 人以昂扬正气之美感,正文字体 厚重而不失灵动,款文线条灵活, 婀娜恣肆且富轻盈之态。从欣赏 的角度观之,正文与款文可谓是 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笔者觉得不足处有:一是正 文墨色少变化。二是“歌、散、声” 三字捺脚写得雷同。$$ 林永江(浙江)笔性沉着是李 瑞清的天性,而其审美理想则是 瑰丽奇伟,因而在“但凭意拟”的 实践中“忘其疲劳”,孜孜以求,终 于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是力与美 的巧妙结合。$$ 此作尽管宝刀不老,却难免 有衰颓之气。如“室”字的“宀”部, 其顶上一点少精神缺力度,右肩 转角一反常态。“绝”字的右部中 间横画曲折过度。“清”字的三点 水,是他的行书写法,也反映出他 “波折稍过”的毛病。“新”字右部 的“斤”,显得散漫,末笔的勾不但 多余,而且与左部的竖勾雷同。在 《尉太夫人墓碑》中,有“靳”、 “浙”、“新”三字,它们右边的“斤” 部,都不带勾而一气直下,所谓 “真气贯注,自然流行”,两相比 较,优劣立见。“声”字左下部从 “耳”不从“目”。如果说,这些缺点 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存在,不知是 否与他晚年境遇身心交瘁有关。$$ 杨宁(湖北)全篇用笔精劲饱 满,含蓄古拙,用墨温润华滋,体 现了清道人古拙清新的一贯风 格。$$ 谈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一、下 款字与上款相比显得小许多,位 置略偏高。作者虽已察觉并有补 救,但仍嫌不足;二、此联用笔过 实,实则意满,与联语境界未能相 合;三、虽然是楷书楹联作品,但 是字却不必写得平均大小。越是 少字作品,结字越要平中寓奇; 四、许多书家以清道人用笔故意 抖为病,言失之自然。我个人理解 这种“涩”的处理还是不错的,能 得古拙之趣、金石之味,这也正是 他的长处。$$ 邵建伟(云南)此作充实有之 而圆润不足,使转多为方折,只有 “室”字略得真髓。作品的灵动之 气是偶参行书笔法(如“清”字)来 表现的,这虽是成功之处,但不如 “郑碑”之灵动有较深的审美内 涵。另外,作者本想用颤动的笔画 表现古拙灵动,却给人矫揉造作 之感,这是最大的失败处。此幅作 品给人总的感觉是技法的演示, 也给后学者留下不少再创作的空 间和启迪。$$ 张倩(上海)李瑞清的这幅集 《郑文公碑》对联,保留了《郑文公 碑》的碑意,还融入了金文的韵 味。作品涩笔逆行,线条厚实,力 在字中,使读者明显感受到雄浑、 古朴、厚实和畅通。因此作品不仅 具有北碑刚劲雄强的特色,又有 篆籀曲折劲转的韧力;不仅具有 阳刚之美,又有秀逸的韵致。不激 不厉,淡雅雍容是此联的一大特 色,他集众碑之美于一体,使沉睡 千年的碑刻文字在他的笔下重现 了勃勃的生机。$$ 章铭鳌(安徽)作品用笔曲而 不飘、沉稳厚重、力透纸背、行笔 洒脱。$$ 学古出新,用篆书的笔画,融 入微有游动曲态的魏碑笔意,加以 自己上扬的笔势,形成富有生气的 昂扬字势和灵动活泼的神采。$$ 所不足者,下联后三字的字 位和结构有失精到,“散”与“新” 字距略大,“散声”二字左侧过于 下沉,结构稍松,所有右折角再平 缓一点,可增作品雅趣。$$ 李福千(甘肃)整幅作品取内 收外放之势,气韵尽显,风劲骨挺; 用笔碑意浓重,用力沉稳,注重书 写的节奏感,求劲健风骨;结字稳 妥,稳中求欹侧变化,字字横向取 向上之势,收笔下压以求平衡稳 定,结体收放有度,如“新”字末笔 以勾收笔,打破了下联每字末笔都 放之病,起到了内敛的作用;用墨 浓重浑厚,落款用墨较轻,起到调 剂“画面”平衡的作用,以求萧散; 章法取传统上下联的手法,大小适 度,下款用双行款以求平稳,但“立 夏”与“四月”其一似多余。$$ 郑德润(湖北)总体看来,此 作取法北魏《张猛龙》、《郑文公》 及《龙门廿品》,经过变通,形成了 劲健、浑朴、沉着、结字匀称、端庄 的风格。若仔细咀嚼,不足之处 是:一、用笔单一,上下联十字,几 乎笔笔涩行,缺少疾的运笔,造成 了不良的习气。二、笔法雷同,凡 字中横画均方起方收,短横作倒 三角形,“室”、“尘”、“清”、“散”、 “新”字尤甚。捺画收笔皆先顿后 长长一拖,如:“尘”、“歌”、“散”、 “声”字。三、结字平均分割,无疏 密参差、揖让之变化。四、章法不 美,整幅十字大小近乎相等,尤其 是款字风格,既和正文不同,又本 身相异,上款清劲,环转匀如,下 款生硬做作,“清”、“立”、“夏”等 字横画都左高右低,且违背书写 时生理的自然规律。$$ 穆永喆(山东)此联健劲静 穆,取魏书“斜画紧结”之体势,墨 色浓厚,笔法沉稳,藏头护尾,有 篆意,逆锋缓行如犁田,以求摩崖 刻石刀口残沥剥蚀之苍茫高古气 韵,耐人寻味,是一幅上佳作品。$$ 此联突出的特点是:$$ 1、笔画起收笔藏锋,逆锋曲 折行进,如“虚”、“清”的长横, “散”、“新”的竖等。$$ 2、横画左低右高,但笔画穿 插紧结,使字成正位,如“尘”、 “声”等字。$$ 此作展现了清道人笔笔有变 化,字字有创新的娴熟书艺,在处 理临与创上,正应了宋曹《书法约 言·答客问书法》之言:“运用之 方,虽由己出,而规矩所在,必从 古人。”该作可以成为我们学习临 帖与创作的很好的实例。$$ 不足之处,笔笔曲折如“虚”、 “尘”的撇画,有些多余。$$ 杨卫列(安徽)我以为此联的 特色充分体现在其用笔和结体 上。从用笔来看,该作直承篆书 用笔之法,圆笔为主,笔力内敛, 但同时却又能寓方于圆,方圆并 施,给人以圆浑劲健之感;行笔 迟行涩进,力透纸背,其提按变 化虽然不大,但却直中有曲,曲 中有直,有一波三拆之意;笔画 与笔画虽不相属,但却笔断意 连,不乏行书的流动之美。在结 体上,该作内紧外松,谨严有度, 但却又宽博开张。$$ 当然,是作也有一些不足,一 是联中的四个捺画过于雷同,二 是上下联过于平正,缺乏参差之 美,三是款字的风格与正文的风 格不甚协调。$$ 淡然:看一幅字,首先看的是 这幅字的神采。初看这幅字,就给 人一种清朗的感觉,没有尘俗之 感,落款字小,更显得正文伟岸清 刚,显得大气。笔画间的做气虽稍 重了一点,但艺术作品不反对做, 古人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此 之谓也。刻印人极尽做之能事,最 后只要还给人一种无雕琢气的好 作品就是了。李瑞清的这幅作品 也是极尽做之能事,最后却能给 我们一个清刚大气的作品,这就 是高人。唯一一点就是觉得最后 一个声字左部有一点闷。$$ 以清代的彭孙《金粟词话》中 句证之:“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 不从追逐中来,便率易无味。如所 云绚烂之极,乃造平淡耳。若使语 意淡远者,稍加刻画,镂金错绣 者,渐近天然,则近乎绝唱矣。”$$ 我以为清道人此作,虽不中 亦不远矣。$$ 波波(湖北)李瑞清此作用笔 以方为主,方中寓圆,点画以迟涩 求厚朴,持重有力。同时,字构端 谨,左右、上下、合体字型各偏旁 之间总有一二笔相互“沾连”,安 放妥贴,聚合紧凑,收放、错动、比 例也较合乎郑文公碑法度的特殊 规定性,是一幅“高质”的集字作 品。但部分文字如“虚室”点画抖 动过度,稍显不谐,乃白璧微瑕 也。$$ 东方龙(山东)一副成熟的书 法作品不仅要看“精、气、神”,还 要看章法、布局、落款、用印,也要 看用笔的浓淡、干湿,审美品位、 审美情趣,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和 作品本身的韵律等等。这幅字虽 是集字郑文公碑,但是毕竟是用 毛笔写出。刻意追求“碑”的斧凿 剥蚀之气,少了些笔墨情趣,笔笔 死墨一团。古人虽有“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之说,此作既“雕”又 “琢”,但是难归于“朴”。$$ 某之愚见,不乏偏颇之词,望 方家明鉴。$$ 王堂兵(四川)清道人能在清 代碑学大家林立之际走出条新 路,非常不易。他将线条写成蚓 状,以抖笔来展现碑的拙味,在此 联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虽名为“集 郑文公碑字”,但写来却全是“瑞 清体”。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幅 清道人的精心之作,用笔细腻,尽 情表现其抖颤之笔写碑的特点, 点画显得很精到,如“室”、“歌”、 “尘”、“新”等字。而结构更是一丝 不苟,精心安排,显得从容不迫, 如“绝”、“新”等字。$$ 如果说到不足,清道人以抖 颤之笔来写碑,本身就有缺陷,太 过做作的线条,写不出碑所需要 的自然之拙,更不太可能进入到 最高境界。对多横画字的处理太 简单,有点美术字的味道,降低了 此作的艺术性,而下款字题得小 了些,和上款不太和谐。$$ 李兴来(山东)此联为清道 人上乘之作,盖以大篆笔法写魏 碑,苍茫古朴,格调清奇,结体平 正然错落有致,虽云集字但自出 机杼,是有清以来魏书第一大家, 然其用笔颤抖过甚,是其为人诟 病处。$$ 陈琦(福建)李瑞清作为一位 标新立异的书法家,在艺术上取 得很大的成就,书法诸体皆能,尤 长于北碑,以篆籀笔意入北碑,自 成面目。$$ 该作可算是他的一幅精品, 显得磅礴有力,给人以力能扛鼎 之感。用笔沉实,厚重,涩行顿挫, 方圆并施。结体稳健而又不失于 灵活,奇正并用。“绝、歌、新”等字 奇态横生,“室、尘”等字又显得端 庄无比。但他为了追求碑意,有苍 茫气象,使用了颤抖之法,这就显 得刻意造作,其实用笔当以自然 为趣。这也是后人在评论李瑞清 书法时常提到的。

3 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