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而执拗的身影
【副篇名】——介绍李瑞清及其书画艺术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8.23
【版次】第B04版:品鉴
【入库时间】20130930
【全文】
□ 李良东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亦号梅痴,斋名玉梅花庵、黄龙砚斋,江西临川人。清末民初著名书画家、诗人、文物鉴赏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与康有为同榜进士,翰林编修,江宁提学使,后擢升藩台,为二品大员,曾任南京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开我国学校国画科之先,造就了大批艺术教育人才。辛亥革命后,更为黄冠道服,改号清道人,以遗老自居,久寓上海。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画家吕凤子皆出自其门下。与湖南著名书画家曾熙并称为“北李南曾”。
李瑞清生于战乱频仍的清末,帝国的铁骑、屈辱的条约、苦难的民生、失败的变革、清朝的覆灭,是他生命里最沉痛的内容。在民族危亡之时,李瑞清致力于教育,建立了三江优级师范学堂(后易名两江师范学堂,为今天南京大学前身)。在这座江南第一学府,他自勉“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声誉卓著,学生成绩为江南各高校之冠。但这些努力并没有阻挡大厦将倾的颓势。“抚剑独慷慨,百忧摧心肝”(李瑞清诗)。
由于他清正刚直,家庭并不宽裕,“鸡虫得失自纵横”,但他无所谓。在清庭灭亡而离校、前途没有任何依靠时,他甚至卖了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给贫穷的学生。最令他伤感的是,他的三任妻子相继早亡,当他最钟爱的妻子梅仙逝去后,他有了一个自号——“梅痴”,以此寄托对亡妻无尽的怀念之情。
家国之变,是李瑞清内心深处的烙印。他的艺术,就是自己孤独、倔强的产物。无论是诗歌、书法还是绘画,都追求“古意”。 在书法方面,他对殷、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都有较深研究,其书学观点与康有为相左。康有为扬碑抑帖,而李瑞清重碑不贬帖。李瑞清善写多种书体,尤以北魏书最著名,他的字态笔势多数师承《郑文公碑》,笔力雄厚,作书崇尚法度。强调笔笔要有来历,因而有的割裂数碑,拼凑成幅,缺乏自我抒情意识,人常呼之为“百纳体”。在用笔上,他的颤笔来源于黄庭坚、何绍基,这也是其作品令人争议最大之处。有人认为过于做作,是其晚年为了卖字所需;也有人认为,因为有了这种颤笔而更加古意盎然。仔细分析,他的颤笔(称为涩笔顿挫更合理一些)与普通人的败笔不同,更是显得强劲而坚韧,和他的人生一样,有着万岁枯藤般的顽强和倔强。无论如何,他的颤笔成为他书法的标志性符号(图一)。在行书上,他的结体布局深得黄庭坚书法的神趣。他有一副对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以山谷老人笔意为之,长枪大戟,充满了郁勃奋发之气,为一时名作。
他虽以书法著名,其画作水平也高。加上画作不多,流传量少,更为人所珍视。他的画,取法八大山人和石涛。八大、石涛这两位艺坛巨子,和李瑞清一样,都经历了亡国之痛、黍离之悲,作品都有着高古、沉痛之情。李瑞清取法于此,也自有其深意。他在一幅松树图上写道:“哀哉孤臣心,脉脉向谁语。写此老松枝,思之泪如雨”(自题画松)。
这里刊登的两幅画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图二、图三)。在风格上,一如他的书法,表现了不凡的气格和古拗的风姿。他曾自论其画“以钟鼎笔法写之”。确实,他的画回避了那些花样翻新的技巧,笔画如虫蚀木,如刀刻石,具备了沉着凝炼的品质。造型上以正示人,不炫技,不哗众,堂堂正正,平和而深刻,具有雄浑伟岸的硕学大儒风范。当我们面对这样的画作时,就会想到他的为人及其坎坷经历,从而产生深深的敬意。
1920年,他在南京病逝,时年54岁。南京大学为表彰其功绩,特建亭于校园,曰“梅庵”。其艺术观念不仅影响了张大千等一大批弟子,绘画大师潘天寿也曾在画上借鉴过他的作品。张大千说到恩师时,每每称“先师李文洁公”。张大千旅居海外的数十年中,画室中始终挂着老师的墨迹,敬重之情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