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张李刘四姓氏占青岛人口33.3%
【副篇名】市统计局公布青岛版百家姓看看您的姓排名第几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4.07.17
【版次】A4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都是这么开始背的。不过,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上面的姓氏排行发生了很大变化,王、李、张三大姓氏位居新“百家姓”前三位。那么在青岛的“新百家姓”里 ,哪个姓氏人口最多呢?7月 16日,青岛市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青岛市人口登记的姓氏结构和特点。其中“王”姓是青岛市的第一大姓,王姓人口有98.69万人。王、张、李、刘四姓氏占全青岛市人口比重为33.3% 。
复姓中“欧阳”人口最多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之后,我们发现青岛市姓王的人口最多,有近百万人。”市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青岛的姓氏排名如何?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岛市人口姓氏将近一千个 ,其中王、张、李、刘四姓氏占全市人口比重为33.3%,接近三分之一。王姓人口有98.69万人,占11.32% ;张姓人口为65.37万人,占7.5% ;李姓人口为63.78万人,占7.32% ;刘姓人口为62.43万人,占7.16%。按人口数量排位在第5~10位的姓氏分别为孙(35.9万人)、赵(22.63万人)、于(21.65万人)、陈(20.23万人)、徐(19.96万人)、杨(18.27万人)。(其他排名在前100位的姓氏见表格。)
此外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现存的81个复姓中,居住在岛城的人口涉及34个姓氏,共3.46万人。其中规模超过千人的复姓有9个,分别为欧阳(0.74万人)、诸葛(0.62万人)、上官(0.59万人)、皇甫(0.35万人)、端木(0.2万人)、呼延(0.18万人)、尉迟(0.16万人)、夏侯(0.13万人)和公冶(0.1万人);人口规模在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有7个姓氏,分别为司马、南宫、宇文、轩辕、赫连、澹台和东方;其他人口规模不足百人的姓氏为太史、太叔、司徒、令狐、申屠、慕容、公孙、闾丘、长孙、独孤、万俟、司空、仲孙、闻人、拓跋、公羊、宗政和完颜。
青岛姓张的比姓李的多
记者了解到,自宋朝以来,李、王、张一直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氏,李姓和王姓的人口在不同时代各有不同,排序经常在伯仲之间。2006年,根据全国各地新出版的地方志中的姓氏数据以及各地最新人口统计的近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研究结果公布的“百家姓”排序前三名也是李、王、张。但是“李”姓与“王”姓的差距已经缩小。本次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百家姓”排序,基于“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统计分析数据扩大到13.3亿人口 ,包括中国台湾的全部姓氏数据和香港、澳门的随机抽样数据。不过由于统计范围不同,国家版本的百家姓和青岛版本略有不同。
在最新公布的“百家姓”中,排名前三位的王、李 、张是中国最大群体的姓氏,分别有9500多万人、9300多万人和9000万人,三姓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而在青岛,姓张的人口比姓李的要多,青岛市张姓人口为65.3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5% ;李姓人口为63.7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32%,
不光前三甲的排名略有不同,按照人口数量排位,前十名里有不少姓氏都不一样。从全国来看,百家姓中前十名是:王、李、张、刘 、陈、杨、黄、吴、赵、周。而在青岛,姓氏的前十名分别是王、张。李 、刘、孙、赵、于、陈、徐、杨。记者 王荣
这些岛城方言您懂吗?
1这孩子真膈应人。“膈应”是指:
A 烦人、讨人厌 B 招人喜欢 C 天真活泼 D 呆若木鸡
2 “白弄了,造死银了。”“白弄了”是指:
A 没有效果 B 刷房子 C 别折腾了D 小白被人砍了
3.翻译“你怎么跟个真豆包似的”:
A “你的脸长的像豆包” B 讽刺你其实是个假的豆包 C 你少装模作样 D 你做的豆包比食堂做的好吃
4.“背瞎”的反义词是:
A瞎背 B 视力好 C 拿奖学金 D 有出息
5.“你买的黄瓜淹油了”中“淹油”是指:
A 不新鲜 B 作成咸菜 C 作成泡菜D 做面膜
6.“你别把收音机踢蹬了”是指:
A 把收音机当球踢 B 失恋后向收音机发泄C 把收音机搞坏了 D 听力老师布置的作业
7.“嫩摆秧鸡我了”这句话出现频率最高是在:
A 稻田 B 鸡舍 C 酒席 D 辅导员办公室
8.“咱家没有集会了”中“集会”是指:
A 生日 PARTY B 醋C 非法聚集D 反战游行
9.你穿皮衣不“爷”?“爷”是指:
A 摆谱 B 耍酷 C 很热 D 显老
10.“这个月奖金就妈一点点儿”从中可以看出:
A 此人不孝 B 奖金很少 C 他妈妈是富婆 D 他是上司
恁知道正确的答案吗?恁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独特的方言让大家来猜吗?都可以拨打本报热线80889088,与广大市民一起分享这些方言的故事。
文/图 记者 潘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