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中山领导的10次武装起义中,五邑华侨既慷慨捐款,为起义
【作者】 吕胜根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1.17
【版次】第A10版(五邑华侨与辛亥革命(1911-2011)之三)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孙中山说:“我海外同志,昔与文艰苦相共,或输财以充实,或奋诀而杀国贼,其对革命之奋斗,历数十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不无有华侨二字。”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梅伟强认为,用孙中山的这句话来评价五邑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也是十分恰当的。
五邑华侨长期的海外生活,使其反对压迫,要求自由;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主共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国家独立。孙中山领导的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家为主要目的的辛亥革命,得到了五邑华侨的积极响应。他们慷慨捐款资助革命,踊跃参加武装起义,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
慷慨捐款
支持革命
梅伟强说,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异常焦灼的问题是为革命筹集经费。当年,孙中山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的费用、建立革命组织的经费、准备起义、购置武器,以及起义的善后救济等经费,大多为华侨所捐助。五邑华侨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A
邓荫南、李纪堂等
为革命散尽家财
兴中会成立不久,孙中山为筹募广州起义的经费而四处奔走。这时,开平籍华侨邓荫南变卖其全部财产,追随孙中山回国参加起义。在后来的多次反清起义中,这位华侨资本家用尽了所有的钱财,尽管身陷贫困,革命决心却毫不动摇。他的精神不仅受到革命党人的尊敬,连政敌也为之折服,梁启超曾对康有为说:“此人倾家数万以助中山,至今不名一钱,而心终不悔,日日死心为彼办事,阖埠皆推其才,勿谓他人无人也。”
1904年孙中山访美时,台山籍华侨伍盘照、伍于衍认购了孙中山从夏威夷带去的军需券,此券规定每张实收美金10元,待革命成功后,凭券获得本息100元。邝华汰教授捐献美金1800元,占孙中山此行募捐总经费的一半。
同年,台山籍美国华侨李是男通过义演粤剧,把门票收入悉数归公,为新军筹集起义军费。当时适逢年关,时间又紧,会员大多不富裕,虽经多方活动,所得仍然有限。李是男为应付军需,又把其父在美经营的“和隆鞋店”会银1000多元拿出来相助。孙中山十分感激,说:“款项虽少,但救命力甚大。”
新会籍香港富商杨西岩1905年参加同盟会,此后全力协助孙中山,筹集武装起义经费、《中国日报》出版经费。武昌起义后,他资助经费,促成惠州起义成功。
新会旅港富商李纪堂为香港“益隆银号”店东,拥资百万,加人兴中会后,被孙中山委任为驻港财政主任。从此时起至惠州三洲田义师解散,革命党人的赡养、抚恤、遣散等费用,大部分由其解囊供给;之后7年时间,《中国日报》及党务经费,都依赖李纪堂提供。1902年,革命党人与洪全福计划夺取广州时,李纪堂担任发动费50万元,“经是役后,家业耗费过半”,孙中山称他为“倾家纾难第一人”。
B
黄启祥将卖豆芽钱
“献之军用”
1907-1908年,孙中山在粤、桂、滇3省领导了潮州黄冈、惠州七女湖、廉州防城、镇南关、钦州、河口等6地的武装起义,南洋华侨为此捐献了大量款项,江门华侨邓泽如贡献巨大。孙中山称赞他“热心革命,力任筹饷以济军需”,“足见苦心劳力,为国奔驰,钦佩无极也。”
黄启祥(字景南,江门人)在越南堤岸开了一家“黄祥记”豆芽店,他是当地第一个参加同盟会的人。孙中山去河内筹款,常到“黄祥记”逗留。黄启祥支持镇南关起义,孙中山曾在其自传中写道:“其出资勇而挚者,安南堤岸之黄景南也,倾其一生之积蓄数千元,尽献之军用,诚难能可贵也。”
在印尼坤甸的华侨邓祝三(新会双水人)由药材店佣工而成为店主。他自参加同盟会后,将每月收入捐献给南洋同盟会。为此孙中山曾发给他“旌义状”。
C
五邑华侨踊跃购买
“孙文银纸”,为起义筹饷
“华侨对历次武装起义的捐资,以1911年广州‘3·29’起义最为突出。”梅伟强说。
孙中山到美洲筹饷时,得到了加拿大、美国华侨的热烈响应。开平籍华侨司徒美堂曾说:“我们深知祖国不强之可耻、可痛,要雪耻就需要捐钱。”
孙中山在美国三藩市设立了“中华革命军筹饷局”,指派李是男为局长兼会计,黄伯耀等为委员,发行中华民国金币券,华侨称为“孙文银纸”并踊跃购买。旅加拿大温哥华的恩平籍华侨岑发琛当时担任筹饷局副会长兼司库,个人捐款最多,并积极发动侨胞捐款,受到孙中山的称赞。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曾致电岑发琛请他回国供职。
在澳大利亚的五邑籍华侨也积极捐款,以黄柱稳为首的少年中国会1911年就将两次筹募到的款汇给孙中山,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向他们颁发了“旌义状”。
2
踊跃参加武装起义
“孙中山先生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始终坚持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腐败政权的正确道路。他在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的同时,还连续筹划、发动了10次武装起义。”梅伟强说,包括五邑人在内的广大华侨爱国志士是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
A
镇南关起义
张云田牺牲
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其主要参加者皆为华侨。邓荫南参加了华侨兵操队,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支民主革命军队。由于叛徒告密,起义来不及发动就被清军镇压下去。
1900年,孙中山策动了第二次武装起义——惠州起义,邓荫南又是积极的参与者。
1907年,孙中山策划了镇南关起义,孙中山和黄兴从河内到炮台督战。当时担任敢死队队长的越南华侨张云田,是新会籍华侨。张云田参加同盟会后,在海防以开设“云田书塾”为掩护。这次战役中,他率其书塾弟子林焕廷等20余人参战,在攻打镇北炮台的战斗中张云田牺牲。
B
聂益之
被毒害
1910年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又策划更大规模的起义。纽约同盟会员、新会籍华侨陈永惠从美国私运枪支、弹药并携带资金到香港,开设“德日新”洋货店,作为革命活动的机关;之后,又在广州高第街开设“德日新”洋服店,成为孙中山筹备黄花岗起义的联络点之一。
1911年初,新会旅日留学生聂益之与黄兴等图谋起义。聂益之在广州通过友人李田往谒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目的是潜入清军内部策应起义。李准委任其为省河新装鱼雷艇管带。后李准查悉其身份,决定毒杀他。2月26日,李准宴请聂益之,宴罢聂益之回到西关新胜街广隆昌新衣店寓所,暴毙身亡,年仅27岁。
这期间,黄启祥和越南堤岸同志组成一支30余人的敢死队回穗参战。黄启祥还派其子黄桓押运武器去广州支援起义。
C
李雁南、劳培
在黄花岗起义中献身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领导的广州“3·29”起义爆发。新会籍华侨胡少翰、容少兰等积极参加,胡少翰担任民军东路副统领,率队进攻清总督衙门、督练公所,作战十分勇敢。
“3·29”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72烈士中,有2位五邑人:开平籍旅缅甸华侨李雁南和开平籍旅新加坡华侨劳培。
D
马超俊
参加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台山籍旅美华侨、同盟会会员马超俊率领海员100余人,组织广东华侨敢死队,由沪赴汉,转战汉口大智门,继而坚守汉阳兵工厂,与清军冯国璋部苦战8日8夜,弹尽援绝,才率残部撤回武昌。 (本报记者 吕胜根)
总策划:谭乐生、钟筱村
统 筹:傅 健、李夕菲
顾 问: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林家有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应龙 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梅伟强
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