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管珊元:热心帮扶老区脱贫致富 □ 李纪顺 白旭初 姚

管珊元:热心帮扶老区脱贫致富 □ 李纪顺 白旭初 姚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2.0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武进日报

【出版日期】2009.02.03

【版次】第A10版(副刊/银潮)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管珊元今已年近70,按老的说法,也算接近“古稀”了。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踏踏实实、能干实事、平易近人、热心服务的人。1997年,他从湖塘镇副镇长岗位退下来以后,凭着不服老、闲不住的个性,利用湖塘纺织业的优势办了一个染整厂。经过十多年的拼搏,企业年销售已达4000万元左右,资产也达到了4000万元,创业成功了。之后,他想的是该怎样去回报社会呢? 

2006年,常州市委轰轰烈烈开展了“党员进老区,万人帮万户”的活动,管珊元主动找到了常州市老区开发促进会会长程九度,表明他愿意为老区人民做点事。程会长连连说好,当即答应择时陪他去茅山老区水西村走一趟。2007年夏天,管珊元在程会长的带领下来到茅山老区竹箦镇的水西村,与村党支部、村委负责人见了面,程会长说明了来意,管珊元表明了心意,村里介绍了情况,双方一拍即合,就这样他与水西村挂上了钩。

挂了钩,搞帮扶,管珊元心中无数。他征得村里同意,索性在村里住下来,请村队干部座谈,走村访户一个星期。茅山抗日根据地赫赫有名,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就在水西村,功勋卓著,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但几十年过去了,水西还是小道、泥路,现代气息少,村里穷,百姓也不富。老管调查后发现,这里至今还没有找到致富门路。经过一星期的调研,管珊元梳理了群众的看法后,认为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干部。

管珊元摸清主要矛盾之后,首先着力解决村干部的思想问题,带着他们出去参观学习,开眼界、拓思路、增信心。他把水西村主要干部请到湖塘镇湾里村,与江苏十大女村官湾里村党总支书记庄素琴进行思想和工作交流。水西村的书记听了庄书记的介绍,看了湾里村的建设,既震动,又振奋,真是村外有村,天外有天!在交谈中,女村官听了水西村介绍村里种600亩茶叶,每年也有40万元收入时说:“你这600亩茶地要是能有600万元收入就算你动了脑筋,就算你有了水平。”“新四军在你们那里创立的‘理想信念坚定,人民利益至上,不畏艰难困苦,乐于奉献牺牲’的水西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农村建设中更要发扬光大。”女村官这么一分析,使水西村书记豁然开朗,信心大增。村主要干部思想问题解决了,还要解决队干部的问题。管珊元又自己出钱亲自带领水西村20多个村队干部到浙江义乌市苏溪镇、奉化市腾头村等地同样是丘陵山区看人家是怎么走致富道路的。从不出门的队干部们见到了外面世界,扩大了眼界,激发了上进求富心理。他们感动地说,老管自己出钱陪同他们走出去参观,都是为了他们,再不好好干真对不起他。

管珊元为了帮助水西村致富,一是自己出钱走出去,如到北京、浙江、河南等地考察为水西寻求致富之路,二是上网查、报上摘取各种致富信息。管珊元亲自与种瓜的农大毕业生张道恒、硕士鸡倌程立力等都联系协商过,但都因诸多问题没有成功,后来管珊元亲自跑到北京农科院去请教潘青华副研究员。潘青华教授考察后认为可以发展京枣生产,水西的群众也一致认可,经过多次专家的考证,准备在水西种植京枣,并由管珊元负责去北京买了500棵京枣树苗试种,每棵14元,管珊元补贴每棵4元钱。如果试种成功,北京一个京枣研究基地将搬到溧阳来进行产、供、销全方位研究。

现在的水西村在常州、溧阳市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常州市、溧阳市老促会的帮助下,在新任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溧阳市委、市政府还确定该村为建设新农村的市级示范村。水西村2007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230元。管珊元在这中间也付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管珊元不仅帮思想,他同村干部一道考察水西村时发现,一条村与村之间几百公尺路还是泥路,因缺资金而无法通路。在2007年企业经营亏本的情况下毅然拿出了5万元把这条路筑好,另外还扶持其他项目3万多元。为了改变水西的贫穷面貌,他不仅自己出钱帮扶,还帮他们到有关部门去争取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他还支持水西的贫困生读大学,他的行动感动了其他人,退休干部梅金娣在他的带动下,也在帮助一个贫困学生。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