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纪恒夜宿会泽农家和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代省长下地拔萝卜砍白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2.09
【版次】第A37版(云南四群教育特刊在行动·李纪恒联系点纪事)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李纪恒在会泽县五星乡石龙村8组李家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云南网
杨师傅犁地备春耕 都市时报记者 马闪山 摄
都市时报记者 刘钊
2012年1月19日,腊月二十六,2012农历新年已经近在咫尺了。
当天下午,就在会泽县五星乡石龙村,按照当地农村的习俗,村民李向能一家如往年一样,在宰杀了家养的一头大肥猪后,邀约了一些亲朋好友,大家聚在一起准备吃上一顿丰盛的“宰猪饭”。
为了这顿丰盛的晚餐,一家人一忙就到了下午6点半左右。
此时此刻,就在李家门外,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队伍”来到了门前。正在院里忙碌的李向能,抬头就看见门口的人群当中,有自己熟识的村领导、乡领导等人的身影。
人群,移进了院子,走在最前面的一位面带笑容的中年男子首先伸出手来,紧紧握住了李向能的手,热情寒暄着。其时,李向能隐约觉得与自己握手的男子似曾相识,“当时就觉得好像在电视上见过”。
直到在听完对方的自我介绍后,李向能这才知道,笑眯眯地站在身边正跟自己双手紧握在一起的,就是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
和代省长拉家常做农活
农家老汉“相当激动”
李向能说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农村生活了将近半辈子的他,竟然还能与代省长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更令李向能不曾预料到的是,代省长给人的感觉,“就像家里挺和气的一个长辈,感觉就和我们自己一家人一样”。
李向能始终记得,就在等待自家饭菜上桌的时候,代省长拉着自己的手,边走边聊。两人一起看了院里的猪舍,一起数了数小猪的数量,23头的存栏数量让李纪恒颇为开心。
自家客厅的饭桌上,李纪恒的一句开场白,让李向能一下子便消除了原本还稍显紧张的情绪。
“你叫李向能,我弟弟叫李向恒,跟老弟你就差一个字,所以你也是我的弟弟。”农家饭桌上,李纪恒笑呵呵地说道。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李向能突然“相当激动”,“根本没想到(代)省长其实就像个普通人一样,一样能与我们农民称兄道弟。”
自从听了李纪恒的那句开场白后,李向能说他就已经不再紧张了,恢复了自己作为主人家的身份的自然。
饭桌上,李向能问长问短,知道了代省长原籍广西,也是从一个小山村走出,也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侃侃而谈尽情交流期间,兴致极好时,两人还一起喝了点酒。
按照李向能的说法,原本准备的“宰猪饭”是为了宴请家中的亲戚好友,但却没曾料到,一桌“宰猪饭”,竟然让自己与代省长不期而遇。
在李向能看来,现时农村的生活条件真比以前强多了,像自家这么一桌“宰猪饭”在他们农村已经很普通了。
“(代)省长说不需要不需要,不用客气,他来到我们家就像来到他自己家一样,想吃什么他自己动手。”李向能说,在饭桌上他还担心饭菜不合客人口味,曾起身不停地给客人夹菜,“相当随和的一个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一点架子都没有,感觉他(代省长)也根本没把自己看做一个当官的人。”
饭桌上的气氛,热切而真诚,普通的一顿农家饭,一直吃了2个小时。当晚11点,李纪恒就住李向能家。
拔萝卜砍白菜
李纪恒驾轻就熟
次日一早,就着一碗面条、一个鸡蛋当早点的李纪恒,当着在座市、县、乡、村4位书记谈了他夜宿农家的感想。
“昨晚上,我想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想到了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你说封建士大夫尚能如此,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们更应该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李纪恒如此说道。
吃完早点,李纪恒与李向能一起煮猪食,一起喂猪,然后又一起去了地里。
拔萝卜、砍白菜的农活,李纪恒驾轻就熟,一个用于装菜的背篓被李纪恒随手背在了身后。
当再次回忆起与李纪恒的短短相处时说:“他特别平易近人,特别能体会我们的生活,特别让我们心里暖和,就是相当普通的一个(代)省长。”
挂钩会泽五年
路好了水通了产业发展了
此前,在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的“四群教育”被云南省正式提出。
住在李向能家时,李纪恒也曾说道,他“到云南工作6年,挂钩会泽县5年多了,我目睹了这里的变化,路好了、水通了、田地改造好了、居住条件好了,环境也改善了,产业也发展了。”
五星乡党委书记杨贵森告诉我们,在代省长李纪恒挂钩会泽县的5年时间里,期间十进五星乡,对于当地的一切情况,早已十分熟悉,对当地百姓的实际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
“生在农村不等于了解农民,深入一线不等于熟悉基层。”杨贵森始终记得,李纪恒曾一再强调,政府机关公务人员,必须带头落实好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努力为基层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并广泛开展“结穷亲”活动。
据杨贵森介绍,早在2007年3月,曲靖市委、市政府就决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分两批完成332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程建设。同年七月,会泽县委、县政府正视“贫困是会泽最大的县情”,担起了“扶贫是会泽最大的责任”,创造性地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五星乡“整乡推进”工程。
截至目前,五星乡全乡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已经积极投身“四群”教育活动中。杨贵森解释,五星乡目前已经组织开展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活动。
主要措施就是把全乡机关、部门在职的百名干部与141个村民小组结成对子,878名党员与农户直接联系。以每季度开展一次调研、召开一次民情恳谈会、提出一条发展思路、举行一次培训、撰写一篇调研报告、办一件实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七个一”活动为载体,每年下村调研。班子领导、“四办五中心一所”负责人、党员干部分别不少于120天、60天、30天,驻村工作分别不少于60天、30天、10天。充分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破解新时期群众工作中时空限制,利于群众反映呼声,领导干部了解实情,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际实地倾听民生。
●农家故事
年收入三到四万 还买了一辆微型车
对于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李向能说,对比城市来说,“条件还是比较差”。这几年来,仅仅靠着养猪,李向能建起了新房,买了一辆微型车,每年基本上都能保证有三四万元的年收入。
前年花了4万多元买来的一辆微型车,被李向能解释为:“自己去哪里能方便一点,况且自己的确也已经有了这个经济能力。”
家中的两个儿子,一个已经在外打工3年有余,一个正读高一。大儿子李俊美,今年21岁,初中毕业后就去了昆明打工。这几年学了一手首饰加工的手艺,期间还在昆明谈了一位女朋友。
女朋友名叫刘英,今年22岁。两人是在昆明相识的,如今感情很好。今年过年,女朋友就经常来到家里,一来就舍不得走。这几天,两名年轻人考虑着是不是明年“可以把婚结了”。
相比女友刘英,李俊美有些内向,一般不怎么愿意说话,可这一点在我们与刘英交谈时,却被刘英大笑着予以否认:“他装呢。他和我在一起很愿意说话的。”刘英也是会泽当地人,中专毕业后目前正在曲靖一家医院做护士工作。在刘英眼中,男朋友李俊美“善良、勤奋,只是做事情有时犹豫不决”。
自今年过年回到家里后,李俊美就不打算再去昆明了,他说,“我总不能一直给别人打工,我还是想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李俊美打算,今年暂时就待在家里,帮着父母把家里的几十头猪养好,等卖猪赚了钱,自己就可以去曲靖去开一家首饰加工店。
面对自己这几年所学的首饰加工手艺,李俊美说,他今后还想继续坚持下去,他觉得这门手艺有前途,一定可以赚到钱。
在李向能家中,我们能轻易感受到这个家庭待人接物的一种“礼数”。
身为家中长辈,李向能总会第一时间将客人邀请至家中客厅就座,儿子李俊美则会及时地端茶倒水,然后悄悄离开。适当的时机,李俊美却总会再次出现,在添满茶水后,再次悄悄离开。
17岁小儿子李俊玉,相比哥哥,稍微话多一点,这几天正忙着自己的寒假作业,未来的嫂子刘英总会充当家庭教师的“角色”,一直围着李俊玉督促着他的作业。读完这个学期,李俊玉就要升入高二了。文理分科的矛盾,令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有些犹豫。
父亲李向能虽说并不懂文理分科的真实情况,但他听说儿子更倾向于文科的学习,所以,他准备听儿子的,“小儿子说他文科学得比较好,我就准备听他的,毕竟是儿子自己在学习。他要是去学一个自己不愿意学的东西,自己压力也大,对孩子也是一种折磨。”
对于小儿子的未来,李向能打算继续支持儿子,直到他大学毕业。李向能说,曾经,确实是因为家中各方面经济条件的限制,耽误了大儿子继续求学,“好在这几年经济状况改善,他要想开首饰加工店,我一定尽最大力量支持他。”
养猪模式很盛行 虽单一但解决温饱没问题
在石龙村,不仅是李向能一家靠单纯靠养猪模式逐渐改变了自身的经济状况。了解下来发现,就在目前的石龙村,绝大多数的农户,截至目前的主要收入,还是集中在养猪这个略显单一的收入模式上。
村民杨太贵一家,这几年靠着养猪,同样逐渐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
就在李纪恒住在李向能家的当晚,曲靖市委书记赵立雄则住在了杨太贵的家中。与李向能从小一起长大的杨太贵,现年45岁,一直以来就待在村中。这些年来,彼此家中的经济条件,靠着各自养猪,逐渐都有了些许改善。
杨太贵家中的一对儿女,在各自高中毕业后,纷纷选择了外出到昆明打工,逢年过节才回家一趟。这几年来,现年24岁的儿子和22岁的女儿都一直在外地打工。这一点,在杨太贵看来,就自家现在各方面条件而言,子女不愿待在村里,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杨太贵说,就自己目前的情况来看,家中的那点农活,自己与妻子就可以完全应付得了,家养的小猪,平时也能应付下来,儿女们真要待在村里,“我能让他们干什么 他们又能干点什么 还不如出去见见世面”。
从五星乡政府出发,顺着一条宽大的柏油公路,车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可抵达石龙村。而就是这样一条乡间公路,在李向能与杨太贵的眼中,完全是在各级政府部门关注尤其是代省长李纪恒多次实地踏访后,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同样是来往乡政府与石龙村的那条路,以往从村中抵达乡政府,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地泥泞,在难以通车的情况下,往往去一趟乡里都得步行一个多小时,“现在,我慢悠悠开车去,七八分钟就到了。你说,单靠我们村民自己,什么时候能把这条路修起来 ”
●采访背后
地处偏僻干劲十足
五星乡生机勃勃
采访期间,正逢周末,在我们事先未曾联系的情况下,当抵达五星乡政府时,在略显老旧的乡政府办公楼里,各部门工作依旧井然有序,不少工作人员正不停地穿梭在各个办公室之间。
“这几天确实事情比较多,索性大家就继续上班,继续工作,刚过年,肯定有许多事情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杨贵森说,自从他来五星乡工作3年多来,类似这样的周末加班,早已习以为常。
“水冷风又大,瓦片吹到地底下,山高石头多,洋芋滚下坡。”在杨贵森的记忆里,当地老百姓一直就有着这样一些流传甚广的谚语。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乡镇,截至2011年,全乡完成财政总收入102.55万元,占县下达任务数36万元的2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80元,同比增21.7%;粮食总产量2058万公斤,同比增6.7%,农民人均有粮672.8公斤,同比增6.8%。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50万元,完成营业收入15425万元,增加值完成5990万元,完成税收207万元。
目前,五星乡已开始实施“规划种植马铃薯10000亩、玉米10000亩、蔬菜5000亩、花卉和中药材5000亩”的“1155”特色种植产业思路。
引进的玉溪明珠花卉公司、山东寿光蔬菜公司、会泽万通商贸公司和本县种植大户,种植的百合种球1100亩、魔芋600亩、青花500亩、娃娃菜500亩、白花600亩、水果大青豆300亩、甜脆玉米1060亩、甜脆豌豆1800亩、山葵500亩、黄芩1000亩、辣椒300亩、大蒜300亩等特色作物基地示范样板,在全乡已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种植业示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