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学习郑垧靖同志做丹心为民的好干部: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 李纪恒

学习郑垧靖同志做丹心为民的好干部: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 李纪恒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8.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保山日报

【出版日期】2010.08.24

【版次】第01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郑垧靖同志是云南人民的优秀儿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郑垧靖信念坚定,忠诚于党的事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先锋;作为一名党的宣传文化工作者,郑垧靖认真践行“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总要求,把传递党的声音视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座“连心桥”,成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杰出代表,成为新时期基层宣传干部的楷模;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郑垧靖把握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在困难面前经得起考验,是自觉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先进典型。2009年12月13日,年仅38岁的郑垧靖猝逝在工作一线,我们为失去这样的好同志而痛心,为有这样的好干部而骄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宣传郑垧靖同志先进事迹。中宣部作出了开展向郑垧靖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省委作出了追授郑垧靖同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决定。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深入学习、大力宣传郑垧靖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做一名丹心为民的好干部。

向郑垧靖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忠诚于党,追求真理的坚定信仰。郑垧靖同志是一个最基层的农村宣传干部。他“官”不大,责任却很大,党的方针政策需要他宣传下去,平达乡两万多群众的呼声需要他反映上来,他像一根针串起千根线,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默默耕耘、默默奋斗。他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平凡的人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他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他身上凝聚着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同时他又争先进、创一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他是朴实的,又是崇高的,他从来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乡土,他的言行本本分分、生活简简单单,但他的精神世界是充实丰富的,他深刻认识做好党的宣传工作重要性,把这项工作誉为“坚守一方阵地”,当把党的声音传送到千家万户,给平达乡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时,他就感到无比幸福。当党委政府派他去啃“硬骨头”时,他也感到无比幸福,有担子挑就高兴,有工作干就快乐,他的幸福观如此真诚真实。学习郑垧靖先进事迹,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伟大寓于平凡之中”的深刻含义,郑垧靖是在对党、对人民负责信念支撑下,为群众办事,为群众造福,为人民鞠躬尽瘁。我们学习郑垧靖同志,要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向郑垧靖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扎根基层、情系百姓的人生追求。1992年,郑垧靖从保山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摒弃杂念、下定决心把根扎在基层、服务农村。17年来,他先后在偏远的乡村中、小学任教,当过乡教办师训员、乡镇宣传委员,在深山僻壤工作,他不以为苦,耐得住寂寞,孜孜以求尽好职责;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他踏踏实实,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进取心;担任每一个职务,他始终牢牢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志向,把基层一线作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找到人生的坐标。郑垧靖深深扎根在基层群众中间,倾听群众的真实心声,关心群众的真实诉求,他在党委政府想说的和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做老百姓需要的宣传,做老百姓喜欢的宣传干部。列宁说过:“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实现这个宗旨就落实在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具体行动上。我们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干好每一天、干好每一月、干好每一年,干好每一件好事、实事,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奔流,用真心实意打动群众、感染群众、带动群众。我们学习郑垧靖同志,就要像他那样,扑下身子为群众干实事,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向郑垧靖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勤学善思,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面对时代发展新要求,面对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郑垧靖同志努力创新思路、创新内容,不断推进基层党的宣传工作,把宣传工作化作推动平达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扩大党的宣传工作覆盖面,郑垧靖积极筹办乡村广播站,自办节目,把党的惠农政策用群众想听的、爱听的语言传播出去,“平达之声”被群众称作是“活闹钟”、“致富音”。党的声音、党的温暖、党的形象就这样通过电波传送到群众心坎里。郑垧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离乡打工的孩子和家庭创造了“视频对话解心结,千里亲情一线牵”的佳话。这些工作是郑垧靖勤学善思、勇于开拓的结果,郑垧靖能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老百姓的需要,找到切入点、创新点,以宣传推动工作,以工作推动宣传。郑垧靖知道自己的学历不高,他抓住一切机会勤奋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工作本领。他学习写作新闻报道,学习摄影摄像,学习刻录光盘,甚至为学习影视制作,连续熬了三天三夜,成为平达乡掌握影视制作技术的第一人。郑垧靖挂钩村组发展产业,他向书本学、向技术人员学、向农民学,迅速成长为一名烤烟、山葵、石斛、茶叶种植“土专家”。郑垧靖干一行、爱一行、会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他用知识拓展生命的宽度和长度,成长为一名新时期知识型、复合型人才。我们学习郑垧靖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业绩。

向郑垧靖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优秀品德。郑垧靖工作作风踏实,深受群众的爱戴。在他担任乡综治维稳办主任两年的时间里,接待群众来访500多人次,直接办理信访案件120件,办结110件,为创建平安和谐平达做出积极努力。郑垧靖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对群众需要极端热诚,在处理一起涉及6800亩林地、长达34年的“龙拱山―淘金河”林权纠纷案件时,不回避矛盾,用3个多月的时间细致调查、细心调解,他与群众讲政策、讲法律、讲情感、讲长远、讲当前,最终促使8个社848户村民愿意接受调解,签字画押,握手言和。“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郑垧靖跟老百姓做思想工作不讲空洞的口号、不作虚假的承诺,他言必行、行必果。他带领平安村群众移栽烤烟,40天没有回家吃过一顿饭;他带领小河村村民改造茶园,亲自在茶地苦干,比农民还能吃苦;他还领黄连河村民种山葵,连夜押车翻山越岭送货进城;为做好维稳工作,深夜还到农民家中做思想工作……他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勤勤恳恳,忘我工作,这些都被群众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行动胜于雄辩,我们党的形象在哪里,就在像郑垧靖这样踏踏实实、扑下身子为民干事的干部身上。我们向郑垧靖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在困难面前经得起考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向郑垧靖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优良作风。郑垧靖常说:“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用最大的力量做最好的事情”。他对所获得的总是抱以感恩之情,对没有得到的不去奢求,朴朴实实、本本分分、清清白白做人。郑垧靖直到去世前,还只是一名事业编制的干部,拿着小学教师初级职称的工资,每月收入才1600多元。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身份、工资、提拔等问题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还宽慰有类似情况的同事说,“我们月月拿稳定收入,比起靠天吃饭的农民强多了”,他还教导女儿“知足常乐”。我们向郑垧靖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不计名利,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郑垧靖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在短暂人生中,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郑垧靖的感人形象将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郑垧靖的崇高风范将激励全省各族人民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而努力奋斗!(原文刊于2010年8月12日《云南日报》二版)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