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银平:大山深处的“绿衣天使”李纪梅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5.24
【版次】第2版:三产专刊
【入库时间】20121120
【全文】
一张饱经风霜却和蔼可亲的笑脸,一辆风里来雨里去的破旧三轮车,两鬓斑白、身体依然健壮,这是大家对马银平的印象。
马银平,是离石区邮政局的一名普通邮递员,这位当邮差三十年的“绿衣天使”每天行走在山村的旮旮旯旯,分类邮件,打点行装,按部就班,任劳任怨。
马银平的邮递员工作是1982年正式开始的,那时候条件相当艰苦,马银平负责坪头邮电所15个自然村和枣洼乡11个自然村报刊、信件的投递工作,每天都得早早起床背着几十公斤的报刊、信件,在将近40公里的范围内传送投递。“干这样的工作,前天晚上就得把报纸整理好,天亮就出去送,一直到晚上吃饭的时候才能回来。”马银平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年,期间所经历的各种辛酸只有马银平自己知道。遇到重要的包裹、汇票、电报之类的物件,马银平丝毫不含糊,不论半夜三更,还是风雪交加他都会义不容辞。马银平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工作,时间却绝对不能耽搁,
邮件的重要性往往超出你的想像,咱不能对不起信任咱的人。”
最令老马难以忘怀的事是,早在二十多年前,他从坪头邮电所出发到碗圪村送电报,路上空无一人,山高、路滑、坡陡,鹅毛大雪扑面而来,一路上摔了四五跤,中午怕延误时间没有吃饭,等赶到地头时已是晚上6点,返回驻地时晚上10点,浑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好在按时送到客户手中。拭去衣服上的泥雪,揉一揉微微发痛的伤疤,老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脸。
马银平被组织派遣到城区投递后,且拥有了一辆自行车,这样的工作干起来比以前轻松多了,马银平的干劲更足了,每天骑着自行车定时定点穿梭在大街小巷,这一干就是十年,后来,又骑摩车到40公里外的西华镇运送,旅途的劳累加之工作头绪繁多,突发的事件时刻在考验着老马的耐心,从枣林、坪头、吉绳焉、枣洼四个点带好信件、报刊出发,沿途还要给白家庄煤矿、十里村、枣林村、梁家岔及各机关送。这样大的工作量,骑摩托车实在忙不过来了,组织上又配了一辆金娃三轮车与马银平为伍。每天往返115公里多路程。由于网络传媒、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马银平的车辆在不断的更换中仍然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要求,人们网上购物,特快专递等多起来,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单位又给马银平配上了福田农用车,专门用于运送报刊、快递、包裹、汇款等。这一送又是9个年头。日子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用老百姓的话说,泥里水里一辆守时的车,风里雨里一张熟悉的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老马一干就是三十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马银平实在难以言说,谈到工作中经历的一些事时,50岁的老邮差话多了起来,眼睛逐渐湿润起来。往日亲历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现在,三轮车老化了,经常坏,马银平自己经常修,刚修好,下雨后走路多了,又坏了,在吉绳焉买的配件修好后,走到梁家岔车胎又爆裂了,向村民借到补胶、气筒补好胎返回坪头邮电所已是晚上11点多;开上福田农用车后,虽说条件好些了,有时遇到车坏,自己躺在雪地里一修就是个把个小时,浑身冻的像筛糠似的。有时,报纸送到半路,遇到堵车,甚至一天喝不上一口水,吃不上一点饭,到半夜12点回不来是常有的事。但是,马银平一点怨言也没有,特别是最初送报纸、电报、邮件时,坪头、枣洼等地交通不便,他不知给老百姓捎了多少次常用药物和家用必备物品,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着,从来没有因个人原因耽搁了大家的事,因为他深知一封家书、一个电报、一份快递、一个包裹在老百姓心中有多重要,有的甚至是关乎生命的大事,所以,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扯着嗓子招呼,所到之处没有不认识马银平这个人的。
走了多少路,穿破多少鞋,摔了多少跟头,实在难以计数,但是马银平,这位30年的老邮差却一脸的兴奋和满足,我们只能这样诠释,这缘于他对这份事业执着的爱和追求,他已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扎根在大山之中,他的一生离不开也不会离开这个充满艰辛而又充实的事业当中。为千家万户传递信息带去福音成了他心中的至上,与时间赛跑是他每天所努力做的,我们永远感恩勤勤恳恳默默给予别人方便的蜜蜂式的劳动人民,让我们为大山里那一抹绿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