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纪恒到昆明调研时提出 昆明要做兴水强滇带头羊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8.18
【版次】第A01版(封面)
【入库时间】20111110
【全文】
本报讯 记者龚庆萍 通讯员杜文报道 昨日,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到昆明调研农业、农村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中,李纪恒提出,昆明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在全省起到了带头作用,兴水强滇,昆明也要做好带头羊,率先带头、率先受益。
李纪恒一行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的陪同下,调研了石林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团结水库、省级新农村重点村——彝族第一村、中种集团云南种子加工中心、宜良县南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宜良美洲黑杨基地等,在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听取阳宗海砷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和云南华侨城项目建设情况。
石林团结水库是一座经过加固扩建的小一型水库,总库容81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达到7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1万亩,能够解决7万人的饮水问题。在认真听取了相关汇报后,李纪恒对昆明市提出大中小水库一起建,大中小坝塘一起上,大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他说,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农业的命脉,怎么抓水利建设都不过分,都不为过。一定要未雨绸缪,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昆明在工业化建设、城镇化推进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起到了带头作用,兴水强滇,昆明也要做好带头羊。他还叮嘱当地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习水利、了解水利、重视水利、狠抓水利工程建设。
2010年末,全市已建水库807座,总库容26.4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4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水库为主导、小型水库为支撑、五小水利为补充的水利资源利用开发格局。特别是2010年,我市开工建设了1座中型、10座小一型以及一批小二型水库,建设五小水利工程12.5万件,基本实现每户有一个生活用水和一个生产用水小水窖,每村有一个大水池,每箐有一个小库塘,对缓解工程性缺水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南羊街村委会,水稻成片,沉甸甸的稻谷在风中沙沙作响。这是宜良县南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涉及匡远镇、狗街镇、福谊等10个村委会41个村民小组。改造项目去年开工,今年4月投入使用。项目建设面积4万亩,总投资8000万元,田地间建成83条排灌沟渠,31条机耕道,12座电力抽水站,植树绿化23.3公里,土壤改良2万亩,推广栽培技术2万亩,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当年产生效益。
只用了两年5个月的时间,美洲黑杨就从拇指粗的树苗长成胸径30多厘米、10多米高的大树。站在美洲黑杨旁,李纪恒一行详细询问了美洲黑杨种植情况。
江苏林业面积在全国排名第23位,江苏的林业产值在全国排名第3位,这是杨树产业的功劳。谈及美洲黑杨,仇和介绍说,美洲黑杨多出口日本、欧盟、加拿大。它的特点是生长快、木质硬、材质紧密。多用于工业、民用、建筑用材,由于具有不变形的特质,小提琴、古筝外壳都是用杨树制造。
美洲黑杨一棵苗5元钱,生长10年即可砍伐,每株可产木材1立方多,价值1000多元。目前,宜良美洲黑杨基地种植了1000多亩苗木。昆明计划种植80万株美洲黑杨,在保护昆明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产生经济效益。
每到一地,李纪恒、仇和一行听汇报、看现场,深入园区、走进田间地头,全面了解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近年来,我市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提出了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全面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2009年,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先后展开了云南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八大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工作。八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50万亩。3年来,园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2亿元,拉动各类资本投资园区建设7.28亿元。
从昨日开始到8月21日,李纪恒一行将到昆明石林、宜良、呈贡、晋宁、安宁等10个县(市)区及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倘甸产业园区调研农业、农村工作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保建彬、副市长李喜及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短评·
发展必须兴水
石 瓶
“兴水强滇”是云南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作为要起到率先发展作用的省会昆明,当好“兴水强滇”的排头兵,责无旁贷。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其局部自然灾害频繁,洪涝、干旱、冰雹、寒流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去年发生的全省性特大旱灾给包括昆明在内的许多地方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全省干部群众上了极其深刻的一课。
严峻的现实向我们发出警示:长期以来,相对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基础设施仍很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有限。如不痛下决心,大兴水利,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水利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的主体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因此,发展必须兴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利设施,不仅关系到“桥头堡”建设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昆明要做“兴水强滇”的排头兵,必须进一步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水利建设防灾减灾的指示精神,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落实水利产业政策,强化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尊重客观规律,做到科学规划。
我们要在全社会确立科学正确的“水利观”。从单纯的兴修水利转变到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江湖整治等综合治理;从被动的灾来抢险、灾后抢救转变为更积极的防汛、抗旱及气象、水文、保险等联合会商以及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和统一行动的灾前预防,从整体上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总之,兴水给力,强滇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