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飘舞气如神-——— 记蚌埠市书协副主席李纪永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5.27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李纪永,号玄斋,男,1968年6月生,安徽泗县人,1990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自幼喜爱书法,1995年后得到老师指导。书法作品先后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行草展、第八届全国书展、全国首届青年书展、第五届楹联书展、全国书画小品展、全国首届“小揽杯”书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展、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等。曾获中国文联主办的“二十一世纪全国书画精品展”(书法)金奖、全国交通职工书画展(书法)一等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安徽省职工书画大展一等奖、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等。 临摹古人 孜孜不倦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纪永为了学好行书,他先读帖。选择适合自己的帖子,先是读懂,直到会背。再去读透,仔细分析其笔画与结构。然后是精读,重点部分达到会默。他读吴皇象《急就章》,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帖临摹。他用心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唐怀人集王羲之圣教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在如痴如醉的临摹中找到了自己学书的位置。为了学好行草,他先学汉张芝的《冠军帖》、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孙过庭的《书谱》,而后学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再学怀素《小草千字文》、《大草千字文》和《自叙帖》,之后,他又学宋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及王铎草书诗卷。他在临摹的书海中尝到了甜头。他还融篆、隶、楷、行、草于一炉,潇洒爽朗,表现出强悍奇崛的性格。李纪永先生认真背诵和理解孙过庭《书谱》的精神内涵,他常说,作为一名合格的书法家,一定要坚持传统,请名家指点,选准字帖,临摹不止。还要与同道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批评,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学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克服缺点,取长补短,墨耕不止,不断创作出自己满意、社会认可、大众喜爱的好作品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他在临摹古人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越走越扎实。 学习刻苦 一丝不苟 李纪永学习书法有三个极其显著的特点:其一,选准帖子。坚持读临结合,重在临摹。主要是临摹古人的帖子,像东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隋释智永的《千字文》、唐张旭的《古诗四帖》及《千字文》残石和五代及宋、元、明、清等名家经典书篇。其二,形成规律。平时早晨5点起来写字,写到7点,晚上有空再写一至两个小时。每天至少坚持2至3个小时,星期天和节假日几乎都陶醉于临摹或创作之中。其三,外地有书法名家或大家到蚌埠或附近省、市讲座或展览,他都力求到场听课和参观,尽量从那里吸取精华,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努力,他的行书已经达到了“轻犹蝉翼重崩云,倒海排山石未沉。跌宕不羁须变幻,墨香飘舞气如神”的境界。他在临帖时,切实做到了“对临”、“背临”和“选字临”,而对难临的字,就采取临摹数遍,达到临像为准,真正达到“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的笔意。”而他临摹和创作的纸张可以装上一卡车。李纪永常讲,学习书法,要冬练三九,夏练酷暑,朝思暮想,像学唱的一样曲不离口,像打拳的一样拳不离手,真正地达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定有成效。只有长期耕耘,才不会半途而废。这正是李纪永学习书法言行一致的真实写照。 博采众长 大胆创新 李纪永尽量吸取大家和多家之精华,来滋润自己潜心研书的心灵。他在参观大家或名家的作品时,不仅反复揣摩,而且还用手比划,有时还用相机拍摄下来,回家后认真品读。细读李纪永的书法作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用墨的讲究,坚持浓淡分明。二是字迹大小,坚持合理摆布。三是笔画组合,坚持粗细搭配。李纪永在临摹时“用笔心闲手敏,轻重提按,不使犟劲而有力量。”他在习作时力求“寓方于圆,转方折,虚实呼应。支撑八面。”他在创作时特别讲究“形断意连,露锋藏锋,墨色浓淡、枯润。”他每次创作作品时特别注意神韵,也就是注意书法的意象用情气构成特殊生命力并有余味的精神状态。他所创作的每一幅作品总是力求意境与神韵相结合,做到意境、境界为本,神韵为末,真正达到情理统一和形神统一。李纪永先生常说,弘扬中华书法之精神,吸收和继承中华书法之精髓,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感悟时代,打动心灵,走自己个性风格的道路,既学习古人,又探索创新,还要提倡多种风格。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悟出禅意,科学创新,敢于走自己的路。要多种风格,不怕议论,不怕指责,不怕讽刺,坚定不移,瞄准方向,大步前进。在努力进取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涵,提倡多样化的和谐与统一。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李纪永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蚌埠市书协副主席、蚌埠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淮河魂”书法群体成员。他人品与书品结为一体,深受大家好评。他常说,书法,是中华国粹,博大精深。学习书法这门艺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真正学好这门艺术,学成很难,创作更难。要想达到理想的境界,就务必艰苦卓绝,勇于攀登,不怕挫折,临摹古人,倚帖创作,然后创新。愿李纪永在书法的学习和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