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李纪堂:富家公子“毁家纾难”

李纪堂:富家公子“毁家纾难”

作者:冯瑶君 出版日期:2011.04.11 点击数:0

【作者】 冯瑶君

【报纸名称】:江门日报

【出版日期】2011.04.11

【版次】第A10版(五邑华侨与辛亥革命(1911-2011))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李纪堂 资料图片

1

2

3

图片说明:

1

李纪堂在1901年拥有及经营的“青山农场”,已被香港政府定为“一级历史建筑”。

图片来自罗虎林的博客,请作者与本报联系稿费。

2

李伯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学校,李纪堂60多岁时在这里任名誉校长。”

冯瑶君 摄

3

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与李仙根等人在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合影。前排坐者为孙中山,后排左三为李仙根,左四为马湘,左五为李纪堂。

资料图片翻拍

他的父亲是当时香港首富李升。冯自由描述他:全无纨绔子弟习气,而且活泼好动,事无巨细,喜躬亲执役,性任侠好义,善骑射操舟。

他资助《中国日报》捐银达八九万元,参与策划“大明顺天国”广州起义,百万家资耗费过半。他所经营的青山农场成了革命党人的枪弹试验场。惠州庚子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皆在这里策划……

破产后,他因欠债被告,两度入狱,但仍坚持革命。

激情岁月

1906年10月15日,革命领袖孙中山决定冒险赴港,与十三省革命代表见面会谈。清廷官员买通香港警察,在全港织起了一张“刺孙”的天罗地网,而《中国日报》社长陈少白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保卫孙中山的任务。大商人李玉堂是陈少白老友,多年来暗中支持革命。10月15日前夕,李玉堂正在为17岁的独子李重光考上大学大宴宾客,陈少白寻上门来,希望其能出资支援——当李玉堂随后发现儿子重光竟然也受革命思想影响时,不仅不愿再度投资,更欲与陈决裂。就在此时,陈少白被捕,香港各革命据点连续遭袭,李玉堂再也无法袖手旁观,被迫担负起“保孙”的指挥工作……

这是2009年贺岁电影《十月围城》的剧情,然而,在家住新会知政路的李耀一家人看来,“李玉堂”就是李纪堂,“因为经历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李耀是李纪堂的侄孙,“我的爷爷由李纪堂抚养长大,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这辈已和李纪堂的后人失去联络多年。”

A

“李三少”保护妇女名声大噪

根据史书记载,李纪堂(1874-1943年),名柏,学名宝伦,以字行,生于香港。新会七堡潭冲村嘉宁里人。

提起李纪堂,不能不提其父李升。李升1854年和兄长李良到香港创业,后创办贸易公司,业务遍及土地买卖、船舶租赁以及供应船只所需物品,渐成巨富。有材料显示,李升是在香港首个“玩”房地产的商人,纳税相当于当时全港所有华商的总和,是香港首富。

李纪堂是李升第三子,庶出。历任立法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的冯自由在《李纪堂史略》一文有这样的描述:李纪堂虽然出身富家,但全无纨绔子弟习气,而且活泼好动,“事无巨细,喜躬亲执役,性任侠好义,善骑射操舟,曾应募为港府组织的义勇军队长”。

对于李纪堂的“性任侠好义”,在冯自由的另一篇文章里还提到一个故事:

李纪堂热心好事,听说高升戏院及重庆戏院门前,常有无赖子弟在戏剧散场时,以向妇女衣服唾痰为乐,进行戏辱。李纪堂于是每晚手持棍棒、鞭子守在戏院附近,凡是遇到恶作剧者,立即施以鞭棍。一时间,狂徒销声匿迹,“李三少”热心保护妇女的名声大噪。

B

义侠之人与总理碰出火花

电影里,“李玉堂”是黑白两道通吃的头号商贾。他极其擅长社交,并在乱世中权衡利弊,试图在清廷和革命党两大势力交锋对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保全身家,其奉行的“只出钱不出力”的原则就是他的守则。

然而在现实中,李纪堂对孙中山及其革命救亡的理念并非如此曲折,而是早有忧国忧民之心。《李纪堂史略》中谈到:“1896年,纪堂父亲逝世,他分得遗产百万,挥金如土。会庚子拳匪乱起,举国鼎沸,非从事根本改革不足以挽救,心焉忧之。是年二月初五,偶访开平人谢缵泰畅谈时事,缵泰劝其加入兴中会合理救亡,李纪堂从之。时总理筹划惠州军事,6月自日本过港,少白等引纪堂登舟相见,总理大悦,立给两万元,令充驻港会计主任。”

成为孙中山的人,李纪堂的性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位学者许师慎曾在李纪堂68岁时采访过他。李纪堂回忆说:

“广州第一次起义(指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编者注)失败后几天,我在香港中环大马路香港上海银行门口,看到一个人从银行里出来,当时一个我认识的暗探告诉我,此人即是在省城造反的孙文。我看到他身穿白夏布长衫,留着辫子,神采奕奕,没有懊丧的样子。我从小喜欢射击尚武、讲究义侠之人,第一次看到孙总理就不由得敬佩起来。

当时我在一个邮船会社那里管账,遇到一个人买船票,先是买三等票,后改二等,又改头等,这让我很是奇怪。因为这次日本的船是货船,客人不多,后来有三个人同时上船,其中一人正是暗探曾向我提过的孙总理。我此前听说孙总理是一个医生,所以就故意对他说:“DOCTOR孙,到日本去吗?”总理很吃惊,问我怎么知道,他就告诉他是暗探告诉我的。他笑笑默认了,可是因为船要起航了,我没有多说,就此作别。”

C

百万家产投入革命 欠债被告两度入狱

李纪堂为了追随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倾入百万家产,以致破产,并两度入狱,被世人誉为“毁家纾难”。李纪堂用一生的经历证明,他无愧于这一美誉。

李纪堂加入兴中会后,对孙中山等革命战友以及起义、遣散、抚恤等费用一手包办,非常豪爽。

李纪堂最先展开了对陈少白的支持。“当时陈少白正创办《中国日报》,我答应负担经费。每个月少则两百元,多则五六百元,前后大概有八九万元。”李纪堂接受许师慎采访时说。

《李纪堂史略》中提到:“惠州三洲田革命军挫败后,纪堂于是役前后耗费不少,益以香港中国日报经费之供给,亦逾巨万。总理自惠州失败后,得以漫游欧美,后顾无忧,纪堂之力多焉。”

一些史书中对李纪堂的“慷慨解囊”也有详细的记载:

惠州起义失败后,李纪堂出资十六七万元用来遣散、抚恤革命战友。

1901年,李纪堂在香港新界青山购地250亩,创办畜牧圃植场,建红楼为场部,又在香港中环开设青山栈,出售农牧场产品,场里共有400多人,一半是三洲田起义失败后前来就业的,场、栈都是革命同志的落脚点。这里经营10多年,还是亏本,李纪堂在这里花的钱有三四十万元。

1902年,李纪堂与谢缵泰以及洪秀全堂侄洪全福,谋在广州举行“大明顺天国“起义。为招募各地三合会员及购置枪械,李纪堂独立担负经费50万元,决定次年正月初一起义。不料事泄,省港机关被搜查,事告失败,而他的百万家产已耗费过半了。

1907年8月,李纪堂已完全破产,不能偿还债务,竟被大债主香港永乐街昌盛金铺的台山商人控告入狱,至同年底才被释放。次年阳历12月,他再遭债主控告,入狱三日。

李纪堂破产后,革命意志并没有泯灭。之后,对新军起义、广州“三·二九”之役、为党人购运军火穿针引线等事情,他都不遗余力。武昌起义后,他对策动广东水师李准反正,同样有功绩。

故地寻访

A

被誉为“宝岛七贤”之一

1995年前,七堡还是新会的一个孤岛,当地人靠摆渡进出。自古以来,虽然当地的村民生活并不富裕,但七堡不乏富商。现在的香港“蚝油大王”李锦记第三代传人李文达籍贯就是七堡。19世纪的李升更不用说,富甲全港。

走进七堡,工厂林立,正是下午上班时间,路上行人寥寥无几,只有货车不停进出。现在的七堡已是富庶之乡,有李锦记集团、新会电机厂、五金厂、造纸厂、家具厂等100多家企业,逐步形成了以食品、家具、五金等行业为主,电子、包装、运输等为辅的上下游产业链。 

在七堡社区旁边聚贤坊的祠堂里,挂着李纪堂的画像,同时还挂着李纪堂和孙中山等人合影的照片复印件。李纪堂被村民们誉为“宝岛七贤”之一。

对于自己一家是怎么离开七堡,在香港打拼成巨富,李纪堂曾经回忆说:“先父本来在七堡授徒,堂伯父先到香港,开了一家画店,出售洋画。当时各国的水手和商人很喜欢洋画,伯父自己能画,生意好了,又雇佣了几个学徒,那时候的图画,当然很简单,大都是画些风景或者洋船,后来英法联军攻破北京,焚毁圆明园,在清宫中抢去许多东西。这些外国兵抢到东西也不知道好歹,回到香港往往拿这些东西来交换他们所要的东西,他们要买洋画,就用古董来交换。堂伯父当时收到了很多很好的古董,赚了约有15万元。后来店铺扩充,要先父去帮他管账。过了几年,办理金山庄,代美国招华工,经营很发达。先父也开了店,这是先父在香港创立基业的开始,三四十年中所积财产约在千万元以上。”

B

曾任村里学校名誉校长

嘉宁里是一条小村落,村内村民极少,路上行人也不多。村口两边,能看到树荫下悠闲下棋的老人。记者走进村内,向村民打听李纪堂,年长的表示听过此人,年轻的多数摇头不知。

隔壁村一位88岁老伯李湛虽然耳朵听不清,但听到记者说出“李纪堂”三字,非常肯定地说了句:“认识,我见过他,就在嘉宁里。”

“我见到他的时候,他60多岁的样子,而我当时10多岁。李纪堂是富贵人家之子,追随孙中山,前后资助了很多钱,当时谁人不知?”李伯说。

说完,李伯带着记者来到村内的一座旧楼前,用拐杖指着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一座学校。当时我在这里读书,李纪堂是学校的名誉校长。李纪堂身材微胖,不过他没有给我们上课,只是前后来巡查过几次。”

几位年长的村民说,李纪堂在家乡已经没有祖屋。李纪堂是在恩平任职期间回乡的,当时他上任后,回到村里祭祖,专门从广州请了戏班做戏,村里热闹非凡。

1926年,李纪堂任职恩平县长,两年后卸任回到香港。在恩平任期内,一个炸弹掉在离他三丈远的地方,幸亏有几重墙挡住,得以逃过一劫。

民国成立后,李纪堂历任广东军政府交通司司长、广东地方交通管理处处长。1921年任大本营庶务局长。次年陈炯明部叛变,他潜回乡间,任西江军事特派员。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大元帅府,他任大本营兵工局筹备委员。之后,历任大本营财政委员会委员、民产保证局长、全省公路管理处长、四会县县长、恩平县县长。1941年5月,赴重庆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1943年病逝,终年70岁。

(本报记者 冯瑶君)

学界述评

新会区方志办副主任、省作协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赵茂松:

舍利取义 永留史册

李纪堂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开办“青山农场”和“红楼”,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在香港的联络点和秘密基地。1901年李纪堂在香港新界购地250亩创办“青山农场”用作训练士兵和储存军火之地。孙中山、黄兴,陈少白等革命党人经常在农场场部的“红楼”聚会。孙中山、黄兴、李纪堂等,在红楼策划革命时,还曾在红楼旁边手植三株棕榈树,寓意贯彻国民革命如棕榈树,绝无二心。

二是毁家纾难捐助革命。李纪堂为孙中山发动或领导的多次起义捐助军饷、抚恤革命志士,耗去家产百万,甚至将私产尽行抵押,筹借现款用于革命,最后破产,并因负债而身陷牢狱,仍无怨无悔。其舍利取义的事迹,将永留史册。

值得一提的是,李纪堂出身香港华商首富之家,不平凡的经历加上“性任狭”,无纨绔子弟的习气,使他在中国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一抹不俗的光芒。

李纪堂的一生,是坦荡豁达、为民族谋利益置个人荣辱生死于度外的一生。他当年在“青山农场”兴建的“红楼”,已被香港政府定为“一级历史建筑”,并在其周围扩建成中山公园,以供后人瞻仰。

李纪堂在辛亥革命史上的丰功伟绩,不仅是七堡乡亲的骄傲,也是五邑侨乡人民的骄傲,更是香港人的骄傲。 (冯瑶君)

总策划:谭乐生、钟筱村

统 筹:傅 健、李夕菲

顾 问: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林家有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应龙 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梅伟强 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