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宽口径培养——————
【副篇名】就我校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访教务处处长李纪明
【作者】 郑晓燕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9.15
【版次】第02版:综合新闻
【入库时间】20131020
【全文】
今年,我校从2012级新生开始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教务处处长李纪明。
记者: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李纪明:实施实行大类培养模式改革也是我校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从2008年起实施的本三完全学分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今年在本二学生中施行大类培养,也是对本三完全学分制改革成果的巩固和进一步推广。同时,这与江苏省实施“十二五”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路也是相吻合的。
大类培养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趋势,已经在我国的一些重点大学、包括江苏省内部分兄弟高校得以推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施行改革过程中,也可以参考与借鉴这些兄弟高校的成功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记者:大类人才培养的专业大类如何划分?
李纪明:实施大类培养必须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学科类别的划分也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标准。
今年开始, 对2012级本二学生实施基于通识教育和宽口径多样化专业教育为特征的大类培养模式改革,在现有的58个本科专业中,对45个专业,按照一级学科及专业关联度,以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的专业为核心,划分为机械工程类、电子信息类、大商科类、法政类等15个专业大类, 2012级相关专业新生将全部进入大类培养,占本二新生总数的80%以上。
记者:这项改革是个系统工程,课程结构是不是做了很大调整?
李纪明:大类培养的课程结构基本框架由三大平台、六个模块构成。三大平台是指通识教育平台、大类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每个平台均由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选修的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两个模块;大类教育平台包括大类基础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两个模块;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个模块。同一大类学生前两年主要学习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和大类教育平台课程。第三年,再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在专业教育平台强化专业学习。
记者:实施大类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李纪明:大类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改变过去长期按专业培养的一贯做法,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平台学习后,根据本人意愿、兴趣、就业去向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现了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这一培养模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大力倡导研究性教学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