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代名词”刘绍春

“代名词”刘绍春

作者: 出版日期:2008.08.0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张家界日报

【出版日期】2008.08.0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走上三尺讲台

  刘绍春,桑植县第一中学的一级教师。

  选择当教师,源于他从小对那些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老师的崇敬。他认为,正是老师们无私的奉献,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辉煌。

  带着这种对老师的敬仰,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师范专业,并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邵阳学院。

  1999年,刘绍春从邵阳学院毕业后,来到桑植县上河溪乡中学任63班的班主任,开始教书生涯,也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

  上河溪偏僻落后,大多数学生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家里负担重,很多学生无法按时缴纳学费。看到这种情况,刘绍春十分心痛。

  每一次开学的时候,他都主动为许多贫困学生做学费缓交担保人。学生生病住不起院、买不起药,他总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为学生垫付。为此,每个学期他都要为学生垫付医药费将近200元,而当时他每月的基本工资只有430元。

刘绍春的关心和爱护,也深深的刻在学生的心中。

  2001上半年的一个星期五,由于学校锅炉出现故障,食堂的饭没有蒸熟。星期五本是学校放假的日子,于是很多班级就给学生放了假让学生提前回家,刘老师却从口袋掏出50元钱,交给班长肖凤和学习委员李爱群说:“你们两个拿这钱带班上的同学到外面去吃饭,钱不够再到我这里来拿。”

  当学生们都说不去吃饭,直接回家的时候,刘绍春以略带责备的语气说道:“你们的家离学校那么远,回家都要走很长的山路,不吃饭你们怎么走得回去啊?”

回忆起那段岁月,刘老师说:“上河溪那个地方很穷,我为他们垫付医药费,给他们申请助学金,只愿他们能顺顺利利地多读几天书,多一块钱他们就能在学校多待一天,就能多学一点知识。”

  醉心教育事业

教学过程中,深厚的理论对于一名教师非常重要。刘绍春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探索最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迄今为止,他在《地理教育》、《高中地理》等10多种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地理教育教学文章已达70余篇,其中许多论文都获得过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其中仅从2008年1月份到现在,他一学期的时间内就发表文章近50篇,内容涉及高考分析、原创试题、组编试题、学法指导、教学指导、知识整合等多个方面。

  在刘绍春的办公室里,笔者注意到他的资料袋里,装满了他的各类获奖和荣誉证书,桌子上堆积如山、让人眼花缭乱,让笔者也不得不惊异于这位从业才刚刚9年的人民教师所取得的成绩。

  他撰写的学术论文《要想地理成绩好 培养兴趣少不了》,《注重新课导入 搞好地理教学》分别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CAI运用于地理教学的根据和功能》、《多媒体网络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设计》等6篇获得省级奖项。

  ……

  刘绍春还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他参与主持的科研课题《中学地理“应用教学法”研究》在2006年被湖南省教学学会“十一五”课题立项,目前正在紧张的实施之中,该课题在今年5月份被张家界市教育学会阶段性科研课题成果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他就是桑植一中代名词”

  对于教师的职责,这位朴实无华的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说:“人生天地间,良心最重要,老师也一样,教书育人要凭良心,不能误人子弟。”这就是这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的心声,也是他作为教师始终践行的原则。

  自从2003年调入一中后,刘绍春5年以来,即使没有教学任务,他都始终守在教室,辅导学生上晚自习,从未因任何原因缺席过学校的考勤,纵使刮风下雨,纵使家务事牵拌,他都会准时地出现在自己的岗位上。

  桑植一中高二年级0618班的陈姣说,刘绍春老师是个要求严格、负责的老师,在学习上他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搞清楚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知识点。“刘老师上课时,总是讲得很少,让同学们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陈姣说。

  辛勤的付出也换来了丰硕的收获,2006年刘老师所带的毕业班成绩超省平均线21分,所带学生多人考入空军航空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大、中国地质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等重点本科院校。

  对于刘绍春的工作,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副校长钟高举说:“他做事严谨、一丝不苟,确实让我感慨良深,我为我们一中有这么一位忠于职责、甘于奉献的老师而感到自豪和欣慰。”

  孙观念老师是高二年级组组长,谈到自己年级组的这位优秀教师,他说:“如果非要给他一个评价的话,他就是一中认真负责、扎实肯干的代名词。”

  黄橙老师与刘老师同在一个办公室,刘绍春曾经是他的学生,黄老师谈起昔日的得意门生,言语之间满是自豪。

  刘绍春认真、耐心、有干劲、每件事都力求做到最好,他经常写教学体会和心得,擅于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就是黄老师眼中的刘绍春。

  “他的优秀和出色大家有目共睹,他现在是老师,而我是他的学生。”黄老师打趣说,“他是我们身边勤学上进、兢兢业业的典范,值得所有同仁向他学习。”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