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章在成长中目睹和体察了人民群众疾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10.13
【版次】第C19版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李焕章在成长中目睹和体察了人民群众疾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时人评李焕章的诗“不屑以嘲风月,弄花鸟见长”,而是“蒿目时艰,怆怀民隐”“颂言急切,无所回护”。今天存诗226首,词39阕,辑为《惜阴轩诗抄》。据记载,他还著有《弁言实业杂记》《寡过堂日记》《惜阴轩诗话》等,可惜今天遗失了。 “李焕章生长在青海,对家乡的民族风情的描写形象生动、细致入微。他的山水诗清新明快,反映出诗人对祖国山水的爱恋之情。他的词,或抒发所感,或写情状物,往往构思精巧,清新婉丽,大有婉约派风韵。”李逢春先生说。 李焕章的诗歌除了婉约的风格外,同时还用犀利辛辣的笔触揭露了那些千金一掷、穷奢极侈的官史豪贵,深刻地指出他们所挥霍的都是民脂民膏。颈联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描绘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个对立的方面,从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心。《丰州杂咏》是李焕章任绥远县知县时写的。“国匮生计蹙,官邪意气高;有财皆尔禄,无傣不民膏。寸缕终年著,千金一掷豪;广宴长席上,曾否听饥号?” 青海从清同治年间始,官府向农民在正额田赋之外加征“营买粮草”,到民国时加在农民身上的完全成为只有“营买之名”,并无“营买之实”的沉重负担。农民辛勤劳作一年,交完田赋、“营买粮草”以后,则十室九空。每年九、十月间兵役下乡追缴粮草急如星火,在缴纳时又要受到官吏的百般刁难、克扣和勒索。李焕章在《湟中杂咏》中揭露这一弊政时写道:“采买何年始,苍黎近代穷。营粮千廒裕,廪粟四乡空。忍视飞刍苦,谁知射利工。军门深万里,难得此言通。”诗人对这一“大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在当时军阀统治下的青海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但诗人把革除这一弊政的希望寄于统治者了解民情上,这反映出了诗人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李焕章的很多诗歌,我们可以当作历史来读。诗中的内容不仅揭露时弊,同情人民,而且提出了补时弊,救黎庶的主张。他用诗阐述、宣扬这一思想和主张,这就形成了他的说理诗。如他批驳迷信风水的陋习,提出“勤者富之基,惰者贫之始,贫富本靡常,惰勤考素历”。他借诸具体实例,由此及彼,娓娓道来,似与友人促膝谈心,读来饶有兴味,也颇具说服力。 在青海历史上,李焕章是最后一位进士,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而且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对研究青海的地方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