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灏畅谈一座城市与一张报纸的关系,寄语深圳特区报—— 继续
【作者】 李舒瑜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5.17
【版次】第A05版:要闻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李灏接受采访。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
“深圳特区报是伴随着特区成长起来的,一路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为特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特区报创刊30周年之际,曾在1986年至1993年任深圳市委书记的老领导李灏爽快地接受记者采访,畅谈一座城市与一张报纸的关系。尽管已是86岁高龄,但李灏精神很好,声音洪亮,言谈幽默。他与记者有力握手,仔细询问名字,态度随和可亲。“话匣子”一打开,二三十年前的往事,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特区报是传递改革信息的“窗口”
特区建立30周年时,由市史志办编辑的《李灏深圳特区访谈录》中,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就是1985年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深圳特区报记者对李灏的专访。
“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深圳是全国的深圳》。”李灏清楚地记得,那次省党代会宣布了对自己的任命——广东省副省长,并即将出任深圳市市长,开启了他在广东、深圳8年的工作生涯。“我是‘外来’的领导(由国务院副秘书长调任),任命一宣布,大批记者围着我要求采访。那一次我讲了很多观点,深圳特区报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主题抓得很到位,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我们办特区同样是为了促进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深圳是全国的深圳,过去如此,今天仍然如此!”
事实上,在此次任命之前,李灏就多次参与特区政策问题的研讨,已对深圳的工作相当熟悉。“从198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到深圳来考察、调研。特区初创时期,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在北京期间,我也常常通过深圳特区报,及时了解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信息。”“深圳特区报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可以这么说,没有深圳经济特区,就不会有深圳特区报。深圳特区报又是一扇‘窗口’,传递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息,让特区‘星星之火’在全国各地‘燎原’,为此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一纸风行“满眼春”
说起深圳特区报的发展史,有一篇报道不能不提——《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文章详细报道了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精神,澄清了许多长期以来严重影响改革开放进程的模糊认识,擂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鼓。” 李灏说。
1992年1月19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抵达深圳,开始了他第二次南方视察的行程。时任市委书记的李灏,全程陪同邓小平在深圳的视察。“小平同志情绪很高,他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视察期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我有幸在小平身边亲耳聆听他的讲话。不能用录音机,只能牢牢地记在心上。每天晚上就根据心记内容,赶紧整理出来,心情激动而振奋。”“当时,社会上对办特区还存在不同意见,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看似闲庭信步,却用他有力的大手推动了中国这艘巨轮重新起航,又回到了改革开放的正确轨道。”
邓小平到广东前即提出要求:不听汇报,不要陪餐,不题词,不见报。然而,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大家急切地希望看到小平南方之行的详情。当年2月底,小平南方谈话作为中央文件正式向全党作了传达。“我们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就和宣传部达成默契,心照不宣。”当年3月,深圳特区报一版头条突出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成为新闻界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纸风行,轰动全国。
今年1月,正值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本报重新刊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李灏看来,此举非常有意义:“尽管我们现在的环境与二十年前大不一样了,但是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能停滞,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滞。如果说,过去,我们的探索重在经济领域的话,今天则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全面推进。经济特区仍然要敢闯敢试,发挥‘试验田’的作用,小平同志的讲话仍然指导我们前行。”
新闻工作者要怀有主人翁精神
“特区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名特区建设者。这是1986年我与新闻工作者座谈时的观点。今天,我仍要这么说。” 李灏说,深圳经济特区是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改革探索的试验场所,作为特区的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要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为新事物的成长鸣锣开道。
“我年轻的时候也很想做一名新闻记者呢,可惜未能如愿。”本报刊发的第一篇对李灏的专访《深圳是全国的深圳》中,李灏自己透露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也许正因如此,到今天李灏一直在关注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工作者也是一名舆论监督者。我们要关注特区的发展,对于那些偏离正确方向,违反人民利益的问题,也要大胆揭露,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正确的道路前进。”
“你们作为特区的建设者,要怀有主人翁的精神。” 李灏喝一口茶,继续说,“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怀有善意,要把握一个度,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就像自己家的孩子有毛病,要批评,但不是想把他打死。”
李灏留意到,眼下全国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圳特区报也在突出位置设置了相关栏目。“这非常好,新闻工作者就要深入基层、贴近读者,才能发现典型事物,写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好报道。”
与时代同步更上层楼
李灏的秘书告诉记者,到今天李灏每天仍然要读大量的报纸、杂志。而深圳特区报是他长期以来每天必读的报纸之一,剪报也是他常常做的工作。
“当年深圳特区报只有四个版,还要到香港去印。今天,她已发展成为全国很有影响力的报纸。这三十年的成绩,值得肯定,经验也值得好好总结。” 在李灏看来,特区报的发展,正是特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媒体除了传播信息外,也是一个讨论研究的阵地。没有当年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特区的报纸今天还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李灏寄望深圳特区报与我们这座城市一样要有全局观念,国际视野,“特区的改革还在深入推进,你们要继续为改革发展鸣锣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