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灏:深圳的改革试验权从未取消
【作者】 章正义
【报纸名称】:
【关键词】 改革试验 试验区 深圳特区 国际化城市 经济特区 市委书记 国有企业 立法权 国资委 大调整
【出版日期】2005.08.2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深圳有两个牌子:一个是国际化城市, 一个是特区。把这两件事办好,一切都包容 进去了。”8月16日上午10点,在深圳市原 人大办公楼一楼111室,曾任深圳市委书 记、市长的李灏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独家专访时这样表示。这句铿锵有力的话, 正是李灏对深圳这个经济特区未来的寄望。 他强调,深圳是改革的“试验田”,从来就没 有改变。$$ 作为在深任职时间最长的“一把手”,李 灏现在仍担当着深圳市政府的高级顾问。身 体健朗、日光如炬、一件蓝白格子衬衣,使这 位79岁的老人看上去要年轻许多。$$ 领导者的“铁血政策”$$ 1985年8月12日,李灏就任深圳市市 长,次年5月15日就任深圳市委书记。$$ 那正是深圳建立特区以来,面临第一次 严峻考验之际。从1980年8月26日特区建 立,经过第一个5年的艰苦创业,深圳特区 在铺摊子、建立机构、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 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 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基建规模过大,投 资结构也不够合理,外汇和财政收支不平衡 等,而一些非议也随之而来。1985年初,香港 便有媒体连续12天刊登一组文章,总题为 《深圳庐山真面目──假大空》,全盘否定特 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回忆当时的情景,李灏告诉记者,从外 部来讲,由于建立特区时中央并未给深圳多 少资金支持,深圳许多企业都搞些短平快的 项目,主要是进口一些商品来卖给内地,“当 时就有一种观点认为,深圳的发展是在赚内 地的钱,是靠‘输血’来维持。”$$ “我来深圳的第一件事便是执行中央和 广东省的指示,进行大调整,用当时文件的 话,就是压基建、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建 立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李灏告诉记 者。从深圳自身来看,问题主要集中为在建 规模太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等方面。每年的 基建投资都翻一番,开工建设的旅馆饭店的 床位与香港相当。“同时,深圳当时在总的指 导思想上也还不明确,发展是外向、内向还 是双向都还没最终搞清。”在李灏的指挥下, 当年的基建规模被压缩一半;基建施工队伍 裁减近10万人,18层以上的高楼停建了60 多栋。$$ “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便是‘壮士断臂, 血淋淋的’,这样大幅度的调整,其困难、阻 力之大可以想见。”说到这里,他的左手在空 中划了一个小弧后突然定格,声音抬高了八 度,“但我心里清楚,这些问题若不及时予以 解决,并转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区的下一 步便没有文章可做了。”$$ 在进行大调整时,特区的领导者们把调 整与改革结合起来,为特区长远发展打下一 个新体制、机制的基础。深圳市政府规定今 后不许搞赤字财政,政府机构不许给企业乱 担保,并陆续建立外汇调剂中心、行政监察 局等。1986年深圳便制定国有企业股份制改 造的文件,次年建立投资管理公司,统一管 理市属国有资产,第一次实现了政企分开; 到1991年,正式确立了“国资委──投资管 理公司──国有企业”的三层国资管理模 式。$$ 此外,李灏深感“政府拨款+银行贷款” 的资金筹集方式过于单一,开始筹建资本市 场,以开辟一种筹集资金的新途径。从制定 规则、培训干部到组建证券公司等中介机 构,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诞生在他的精心筹划 中孕育。$$ “1986年深圳的经济发展速度虽有所降 低,但从1987年起便稳步快速增长,之后深 圳的经济再未出现过大的起伏,可以说那时 的大调整和相关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回过头来再看那时的调整,李灏的眼中仍闪 烁着亮光。$$ 见证者眼中的深圳$$ 1992年小平同志第二次南巡时,对深圳 的经验和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望步子 要走得再快一点!$$ 在送小平同志乘车前往蛇口码头的路 上,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向小平同志 汇报今后发展规划时说:“第一是进一步放 开一线、管好二线(注:一线概指香港和深 圳之间的界限,二线概指深圳特区与内地 之间的界限);第二,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发 展金融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第三 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第三,逐步推进农村城 市化;再一个,充分利用立法权,加强法制 建设。”$$ 时至今日,一晃又是十几年。$$ “先从后面说起吧,现在深圳已有了自 己的立法权,这在一个‘试验区’里至关重 要,可以说没有立法权便没有改革权,”作为 特区建设和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李灏感慨 道,“改革便是触动现行某些不合时宜的法 律制度,若不能废旧立新,改革便是空谈。”$$ 在产业调整上,深圳目前已形成高新技 术、物流、金融三大支柱产业,并提出将文化 产业确立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来发展。较之十 几年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已取得了显著成 绩。至于宝安、龙岗两区的城市化工作去年 已基本完成。$$ “当时我提‘放开一线、管好二线’,实际 上就是再造一个香港,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 自由贸易区”,回忆往事,李灏仍兴奋不已。 他认为,由于种种原因,此事虽然没有列入 重要议事日程,但一线和二线正逐渐发生变 化,深港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渐融合。“但这些 事情都需要逐步去做,不是某个人一下子可 以完成的。”$$ 对深圳国资管理体制的改革,李灏也情 有独钟。对深圳后来把三层管理又回归两 层,他的看法是,“严格来讲,三层的国资管 理体制的作用是客观存在,不能忽视,至于 机构设置另当别论。”他认为,要实现对国有 资产的有效管理,“三个分离”必不可少:第 一层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分离,国资委仍属政 府系列,专门管国有资产,同政府管理公共 事务的职能分开;第二层是政府管理国有资 产和资产经营职能分离,国资委作为行政管 理机构不直接经营资产,由分出的若干资产 经营公司这些特殊法人来负责;第三层便是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国家控股或参股的 企业,它们都属于公司法调整的具有独立法 人身份的真正意义的企业,而国有企业除少 数专营性的独资企业以外,一般都应当走产 权多元化之路。$$ “国有企业的改造要解决两大问题:第 一便是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制,改变‘人人 负责但人人都不负责’的局面;第二便是国 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使之变为混合经济。” 讲到此处,他的手势富有节奏,思路十分清 晰。$$ 特区思考者的声音$$ 关于特区“特”与“不特”,争论一直没有 停止,深圳不止一次站在定位迷失的十字路 口。2002年底,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 网文再次引发全国关注,2003年国务院曾 派出调研小组就深圳的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中央今年将浦东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 区”,又一次引发人们对深圳特区地位的猜 测。$$ “深圳有两个牌子:一个是国际化城市, 一个是特区,把这两件事办好一切都包容进 去了。”李灏认为,深圳需要处理好外部和内 部的关系。从外部来讲,深圳是一个国际化 城市而不是一个普通城市;就内部而言,特 区就是试验区,深圳进行各个方面改革的试 验不仅是为了深圳自己,而是为全国提供经 验、知识和服务。$$ “最大的服务便是继续为全国的改革发 展探索经验,像深圳在全国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中所作的贡献一样。”对“深圳服务全 国”的功能,李灏给出这样的解释。$$ 浦东“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是 否会动摇深圳进一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 “先行先试”地位?他的回答是否定的。“深圳 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地,深圳改革的试验权从 来就没有取消,除此之外,深圳还有自己的 立法权,应该说可以做的还要更广泛一些。” 李灏特别强调,“浦东定位为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区,意义深远,不仅仅是为了浦东的发 展,而是通过试验后将经验推广到全国,当 时建特区也是如此。”$$ 浦东获批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 “这是一件大好事,也是中国改革历程里的 重大举措。”李灏分析说,第一,中国的改革 任务还没有完成,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 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也需要搞好配套。第二, 说明中央对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要进行试 验,然后再推广,“中国的改革应是渐进式 的,要一步步的探索。不是前苏联当初采取 的‘休克疗法’,制定一个方针政策后便全国 推广,这是非常危险的。在试验区的布局上, 南方有几个特区,中部有浦东试验区,将来 天津滨海区也有可能成为试验区。几个试验 区联手做好改革、试验、探索工作,对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能发挥至关重要的 的作用。”$$ 李灏认为,“深港一体化”是未来的必然 趋势。“深圳具有较高的市场化程度,深港之 间也正逐渐融合。深圳和香港未来的发展目 标可能便是一个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即一 都两市、一都两制的国际大都会,将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 中心。香港、深圳、广州也将发展成为珠江三 角洲地区的一个轴心。”$$ 历史是昨天的事实,今天不过是明天的 历史。一座城市需要想象的能力,李灏,他以 当年的铁血领导、深圳发展的见证人和思考 者的多重身份,扩展了深圳被重新想象的空 间。
- 1、李灏:以特区名义继续领跑 作者:王伟民 年份:2005
- 2、深圳两个关键时刻见证改革历程——访深圳特区经济研究会会长、 作者:李晓明 年份:2007
- 3、深圳可以成为改革的试验场-访深圳市长李灏 作者:黄思贤 年份:1986
- 4、老特区 新作为——访中共深圳市委原书记、市长李灏 作者:暂无 年份:2008
- 5、继续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访深圳市委书记李灏 作者:徐纪新 年份:1993
- 6、“诚通应是金融、产业和社会资本结合的寡头”——访国资委研究 作者:谢鹏 年份: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