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李灏 “你不能先想着不犯错”

李灏 “你不能先想着不犯错”

作者: 出版日期:2004.08.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北京青年报

【出版日期】2004.08.2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邓小平说:“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本报记者乐倩(右)采访李灏 ■“人家采访问过我,说小平同志和特区是什么关系啊?我说,就是一个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和试验田的关系啊。”

记者:在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之前,他已经有8年没到过深圳了,您认为他为什么要挑选这个时间来深圳?

李灏:按正式的说法,他是来休息的。从1985年以来,我们差不多每年都要通过各种渠道,请小平来深圳休息,但连着几年他都没来。1992年这一次,春节前一个月,还没来得及请,他就不请自来了(笑)。1984年他到深圳来过一次,有一个题词,说办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后面一句话还没有———我们办这个特区成不成功啊?又8年了,这个结果怎么样,他当然想亲自来看看。

我想他也没料到要隔了8年才来,应该早就想来了,但中间有一个“八九”风波,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剧变,他的事情挺多。当时社会上有人认为深圳搞的是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已从南向北蔓延。小平到南方看看,发表那次重要谈话也许同这有些关系。

记者:另外,小平个人对于特区,好像也有某种特殊的情感。

李灏:那当然。人家采访问过我,说小平同志和特区是什么关系啊?我说,就是一个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和试验田的关系啊。你说对不对?比如说,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除了要有理论上的构思,我还要通过实践检验。经济特区是小平同志亲手创办的,他对特区怀有某种特殊的感情,不是很自然的吗?

■“特区姓‘社’不姓‘资’、公有制是主体等等,南方谈话里那一段就这样出来了。”

记者:去火车站接他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印象怎么样?

李灏:他的精神非常好。那天上午本来是安排休息,但小平一到深圳就坐不住了,想马上出去看看。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临时安排,我们就带他看了看市容。他心情很急切,我们的车一出宾馆门口,他就开始发话了:深圳怎么样啊?我就简单讲了讲深圳的发展情况。他马上就问到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人说深圳现在是外资的“天下”了,他问是不是这样。我说,外资占了四分之一不到。他马上接着说,这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公有制是主体等等,南方谈话里那一段就这样出来了。

那天上午,主要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他到深圳,我认为他心里就是带着这个问题来的。你可以查一查,1985、1986那两年他跟外宾谈话,都是讲:深圳这个地方你们值得一看,它成功不成功,还在试验;从1987年就不同了,他讲:这个地方是成功的,你们去看一看就知道。但后来又有人散布,特区资本主义化了,“变颜色”了,他就想亲自了解一下,亲自看看,眼见为实。

深圳是最强调利用外资的地方,但实际上我们还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挥国内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当时外资占总投入不到25%,而我们地方自筹资金占40%多,现在更是这样,深圳越来越靠自己的“造血”功能。利用外资不分青红皂白、借了就花不行,如果说政府利用外资没有形成“造血”功能,就会像一些国家那样陷入债务危机,受到外国人摆布。

记者:小平同志问了他最想问的问题,那您当时最想对他说的又是什么呢?

李灏:前几天我向他做了许多方面汇报,到了最后一天,我想,我下一步搞什么,还未汇报过,得抓紧时间,向他请示。所以在乘车去蛇口码头的路上,我就找机会跟他谈了深圳今后的规划问题。我汇报了几项设想,第一是想进一步,放开一线、管好二线;第二,搞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金融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第三,逐步推进农村城市化;再一个,我要充分利用立法权,加强法制建设。这几个都是很要害的事情。

记者:那您讲完以后,小平同志是什么反应?

李灏:嗨,这就是我相当佩服他的地方了。你看,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对他来讲不一定具体研究过,通常是不会轻易表态的,但是他认为符合大方向,就应该放手让你去干,去试验。你看小平同志多干脆啊,他说:你说的我都赞同,你大胆去干。他一点都不犹豫。这也体现了他对下面干部的充分信任。

记者:这就是他经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

李灏:对。试验嘛,他就是赞同你去搞。他说,你觉得不对了,总结经验,纠正过来,只要不“一条道走到黑”,就不会犯错误。

我就说,小平同志你说得很重要,我一定争取不犯错误,少犯错误。

他又听出我这话里有些不大对头了,马上进行纠正,他说,我第一是希望你大胆去干,然后才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你不能首先就想着不犯错误,那你就什么事都不敢干了嘛。

■“有些人讲,社会改革搞不了试验田。而小平同志典型的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嘛。”

记者:深圳有好多全国第一:第一个股份制银行、第一个经济罪案举报中心、第一家合伙律师事务所……

李灏:有几百个率先呢!像公开招聘干部、住房改革、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转让等等,专门有一本书就写这几百个率先。

记者:第一,实际上就体现了“特区”这种试验的作用。

李灏:对。过去有些人讲,社会改革搞不了试验田。而小平同志呢,你看他思想很解放,也是很大胆、很果断,但是做事也很谨慎、稳当。他典型的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嘛。怎么摸法?就是先小范围进行试验,总结完善之后再向全国推广。

我到深圳以后,和李光耀(时任新加坡总理)有好多次接触,那次我也向小平同志说了,李光耀曾经说过:中国不能没有深圳特区,因为它是改革试验地;如果你这个改革成功的话,那么就说明邓小平先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子走得通。

特区和全国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关系。这种试验不仅是为了深圳,更重要的是为了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如果这种探索成功,就对全国有示范作用。

当时,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把深圳视为体制外的异物,认为深圳是靠赚内地的钱发起来的,对我内地毫无好处;再一种,是特区内部有些人讲,我深圳搞得好不好,是我的事情,跟你内地没有关系。这都是没有把深圳与全国的关系摆正确。深圳市委曾提过一个口号:深圳是全国的深圳。如果你咬文嚼字的话,这句话有些不通,但它是有针对性的。

深圳从1989年起建立了一个经济合作发展基金,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2%,专门给内地的贫困地区搞“造血”项目。我那次跟小平同志一说,就引出了他那一段“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话来。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他说,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转移支付。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他说,20世纪先不拿你们这里开刀,21世纪再向你们开刀,平均主义也不好,我们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我们听了都热烈鼓掌。

■“他走出没多远,还没走上船的时候,突然回过头来说:你们要搞快一点。”

记者:我们从一些资料里读到,在您送小平同志离开时,他回头说了一句:你们要快一点啊。当时具体的情形是这样的吗?

李灏:对。那时我们都告别过了,“欢迎您再来”一类的话也全说过了,他走出没多远,还没走上船的时候,突然回过头来说:你们要搞快一点。

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这句话———“快一点”是小平同志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一贯的要求。你说他能不着急吗?中国还比较落后,我们错过了多少机遇啊。但他叫你快一点,并不是要你不顾条件地蛮干,搞什么“政绩工程”之类也是不行的。

那几天在车上,我坐在他旁边,他几次跟我说,他的腿不好;然后他还会说:“我的脑子还行。”给人一种很自信的样子。我觉得,他的人生,已经做到了超越极限的发挥。

■文/本报记者乐倩

■摄影/本报记者贾婷

■李灏简历

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时任深圳市市委书记,现离休。

作为小平南方谈话的“贴身”见证人,时任深圳市市委书记的李灏老人近期成为媒体追访的热门人物,完全打乱了他离休后颐养天年的计划。

“可我不能拒绝你们,”李灏微笑着说,“因为你们是《北京青年报》,青年是未来的希望,小平同志就是这样鼓励和期待年轻人的。”

12年过去了,李灏和记者谈起小平南巡至深圳时的点滴细节,依然清晰如昨,并依然能够激起他强烈的情绪反应,或哈哈大笑,或拍案感叹。那段回忆,已经成为他人生中最骄傲的收藏之一,值得反复回味。他乐于与人分享这段经历,尤其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对历史上的这段经典时刻有更多的了解。

李灏的心头至今藏有一桩憾事,就是在小平南巡时,没能与他同桌吃过一顿饭。“他是一个生活非常简朴的人,从来没让我们陪过一餐。那些天,他的下午都是很安静地和家人一起度过的。”

小平逝世的时候,李灏恰在北京。从电视上他看到,深圳街头的巨幅小平画像前,成为悼念者和鲜花的海洋。“饮水思源,深圳人和小平有一种特殊深厚的感情。”李灏说,“深圳这样一个小地方,小平同志一直非常关注,还亲自来了两次。可是据我所知,他的老家是四川广安,他投身革命后,未曾有机会回去过。”

■文/本报记者乐倩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