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大众书法,小众艺术?

大众书法,小众艺术?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6.14 点击数:0

【副篇名】李灏书法遗作展暨同门书法纪念展6月15日开幕,明星张铁林作品参展

【报纸名称】:成都商报

【出版日期】2013.06.14

【版次】第20版:艺周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成都商报记者 向晨晨

核心

提示

当传统绘画与当代艺术几乎占据了艺术报道的绝对版面时,中国书法,这门听上去古老又深远的汉字书写艺术,越来越显得小众。

尽管书画总是并列在一个词组中,但书法与绘画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的风光却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很多人买书法作品,并不在意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冲着名人效应。

书法,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再到后来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历史上流芳千古的书法家,要么是开宗立派的代表人物,要么在书法风格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如今,市场上的书法更有人将其被细分为学者书法、书家书法、书匠书法、名人书法等。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书法艺术?

四川书法和绘画一样,传承深厚,书法爱好者广泛,但为大众知晓的书法家却少之又少。6月15日下午3点,一场特别的书法展,“天际传声———李灏书法遗作展暨同门书法纪念展”将于东郊记忆的岁月画廊开幕。此次展览的主角是已故多年的书法家李灏,展出他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遗作40余件。而他门下的三代弟子,如刘正成、张铁林、舒炯、郑家林、孙人杰等来自北京、成都各地的28位书法家作品,也将同时展出。四川书法的传承与变迁,在这里得以管中窥豹,同时,这样的一场书法展,也将再次检验中国书法作品市场的接受度———书法,究竟属于大众,还是小众?

>传承之门

逝去的老师,成名的学生,张铁林是李灏第三代弟子

在艺术的传授和继承中,最遗憾同时也最骄傲的事情,莫过于学生比老师更知名。遗憾的是,师傅早逝,骄傲的是,学生优秀。

刘正成、郑家林、苏小波、孙人杰、舒炯、刘立仁等均在李灏门下修艺。如今,李灏的徒弟徒孙均活跃书坛,并相继取得了一定成就。刘正成现为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主编了《中国书法全集》;郑家林是成都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青少年宫书法高级教师;孙人杰是成都市书法家协会顾问、楚简研究专家;舒炯是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第三代弟子、明星张铁林现任中国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视家协会诗书画会副会长。

李灏的书法,在蜀中独树一帜。虽然去世太早,但翰墨遗风仍影响了他的三代弟子。

1978年夏天,李灏逝世,年仅49岁,孑然一身,居无定所,从未像如今的艺术家一般,出书办展。弟子刘正成回忆称,他的老师一生在凄风惨雨中度过,最后死于肺癌。刘正成在此后两三年发表的历史小说《孔尚任湖海采风记》中,写龚贤病死于难避风雨的扫叶楼,就多有其师李灏抱病而亡的细节摹写。

“1963年秋,我十六七岁,正在临写赵孟頫的小楷《临虞世南闲邪公家传》,好友告诉我安顺桥有个‘神人’叫李灏,晚上在茶铺说书,写一笔好字,会拉京胡,还经常在茶铺与四川大学蒙文通教授喝茶摆龙门阵。”于是,好友把刘正成带到阁楼上看李灏写的一张“春眠不觉晓”小条幅,秀劲朴茂,颇有谢无量风味的小行楷一下吸引了他,很想去见识这个神人,最后终于在家河对岸一个半边棚屋内见到了传说中的“神人”。“屋内一张单人床,坐着一个方面大耳、胡须浩然、气宇轩昂却衣衫补丁的长者,令我称奇。室内没有桌凳,大家坐在床边聊天。他听说我喜欢书法,正在临帖,细细打量了我一下,顺手从床下杂物中抽出一本陈旧的刻帖来递给我,算是赠物。”李灏赠予他的是《淳化阁帖》第二册《历代名臣法帖一》,刘正成翻开有些受潮粘连的扉页,被书中张芝的《冠军帖》狂草深深吸引,于是放弃了赵孟頫而转写《冠军帖》和章草《秋凉平善帖》等张芝五帖,走上了“由草入楷”的学书之途。

舒炯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李灏在古代书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鲜明的个人书法格式,甚至可称之为“李氏书法”,也由此影响了学生们一方面学习古人传统经典的同时,不忘形成个人风格。

>鉴赏有道

除了技法,更多讲求文化内涵

在弟子们的回忆中,李灏称得上一个真正的文人书家,在书写时,论书不起底稿一挥而就。“表意传神”、“务求自然”、“死于形肖”,“不能把书法混同于绘画”,都是李灏为学生所做的示范。

“书法不外乎几种字体,如同中国绘画里有的写意、工笔;行书、草书就是一个小写意、一个大写意,作品的好与不好,除了技法,更多的也是文化内涵。”舒炯说。好的书法作品不但每个字都体现着该字的字意,而且通篇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体的美,而且还反映着文章的美,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内涵在书法作品中。苏东坡的书法作品《赤壁赋》也是这样。这些书法作品被称为“文人字”。读好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思想以驰骋的余地,让人欣赏书法就像是在欣赏诗词,因为书法本身就是思想的写照。

好的书法作品中,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结构都有音乐的韵律,就像读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就仿佛感到雄壮的交响乐在奏鸣。书法中内涵的势态包括大气还是小气,是潇洒、飘逸还是拘谨,是格调高雅还是低俗,是厚重还是轻浮等。这些统统与书法家的品格有关,俗话说“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市场尴尬

名人大师受热捧,当代作品低迷

如今,市场上的书法也被细分为学者书法、书家书法、书匠书法、名人书法等等。到底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具有收藏价值?

名人书法在当下书法市场上最能兴起波澜。2012年在北京举行的传是艺术品秋拍上,趁热打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封信札及两部书法,均为无底价上拍,全部顺利拍出,总成交价达到11.73万元,最贵作品每平方尺达到10.25万元,达到国内超一流大家价位,比肩书法大师启功的作品价格。

但名人书法毕竟少量,书法市场的拍卖仍以古代文人书法作品为主。2010年,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卷经过近70轮竞价,以3.9亿元落槌,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

古代书法在艺术收藏中是小众群体,但从拍场表现来看,古代书法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和重视。

尽管书画总是并列在一个词组中,但书法与绘画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的风光却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很多人买书法作品不是客观地去看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冲着书家的名人效应。如“艺术大师板块”的怀素、赵孟頫等古代大师的作品,“帝后板块”以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宣统为多,“民国板块”则包括孙中山、弘一法师、于右任等人的作品,“当代板块”指当代最有名的书法家作品,主要有沈尹默、林散之、启功、欧阳中石等。其他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则比较尴尬,市场价格几千元几万元左右而已。

虽然“书法热”长盛不衰,当代书法在艺术创作、社会认识度等方面都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但尚没有跳出易于忽视、投资价值洼地的处境。主要原因恐怕还是书法比起更为具象、装饰性强的绘画来,它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欣赏门槛高、不易被更多人欣赏,所以,收藏书法的群体远远小于收藏绘画的群体。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