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灏:以特区名义继续领跑
【作者】 王伟民
【报纸名称】:
【关键词】 深圳特区 住房制度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系列改革 政策优惠 经济增长方式 框架构建 国际化城市
【出版日期】2005.09.0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作为上世纪深圳曾经的掌门人,李灏至今对深圳的未来发展非常关心,是支持深圳继续保持特区特色的最坚定者之一。8月的一个雨天,在他的办公室,李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李灏说,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仅仅经过25年的时间,深圳已一跃成为中国的大都市。对于深圳的发展,有些人不是太了解,认为深圳主要是靠政策优惠发展起来的。持这种片面观点的人,就是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如果深圳不是大胆地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大胆地推动一系列改革,能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吗?深圳发展快的根本原因,除了特有的区位优势、中央的正确领导、兄弟省市给予的支持之外,还在于改革开放先行了一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率先建立起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深圳特区开头几年财政不能自给、外汇不能平衡,所以当时有深圳靠“输血”维持的议论,其实这种状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改变。现在,深圳外汇收支平衡,财政不但自给,而且按分税的办法计算,2004年深圳国税和地税有1100亿元,其中上缴中央800亿元,另外还有关税400亿元。$$特区还要不要“特”?李灏强调,特区的帽子深圳还是要戴,而且要既有名又有实,特区的功能还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全国建立起来,但是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三个文明建设上,虽然我们的物质文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所以说,特区的功能不能丢,还要勇于超前探索,这是特区所特有的历史使命。$$李灏认为,深圳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圳最大的成就在于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羁绊。在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已经基本上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构建起来,以后制度建设就是深化完善提高的问题,直到现在仍是这样。$$李灏指出,现在深圳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家大业大了,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人口急剧膨胀,土地资源被大量消耗,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等。今后深圳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两个:国际化城市和特区。国际化目标是说明深圳还要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要按国际规则“出牌”。为什么提特区呢?提特区就是继续改革实验,继续先走一步。这不仅是深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断创造新经验,更好地为全国服务的需要。深圳的改革创新还要进行下去,特区的牌子不能丢。$$这些年深圳的房地产业发展很快,李灏对此也很关注。他认为,住房制度改革还需要做更多努力,一说房地产就是豪宅和高级住宅,实际上大多数居民需要的是中低价位的住房。上世纪80年代深圳在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时,设计了商品房、微利房、福利房三个不同层次住房供应模式,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要,目标就是要让老百姓住得起房子。近些年在住房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宏观指导有所放松,现在住房越来越大、越来越贵,不能很好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我们住房制度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 1、李灏:深圳的改革试验权从未取消 作者:章正义 年份:2005
- 2、老特区 新作为——访中共深圳市委原书记、市长李灏 作者:暂无 年份:2008
-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李灏、梁广大、吴波谈经济特区1 作者:谌明 年份:1990
- 4、继续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访深圳市委书记李灏 作者:徐纪新 年份:1993
- 5、毛泽东教育思想应是我们始终遵循的原则 作者:春晖 年份:1994
- 6、以租为主应是当前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作者:王东进 年份: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