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件旅客的普通行李,乘警长李浩以对旅客高度负责的精神,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1.19
【版次】第A5版 (服务)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1月11日15时30分:列车报案丢失行李箱
1月11日,厦门开太原的K904次列车从厦门开车后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因列车超员,到达襄阳站时已晚点两个多小时。下午3时30分,列车刚驶出襄阳站,乘警长李浩便接到10号车厢59号座位旅客张娅娅(女)报案。张娅娅是湖北某高校学生,晋城市泽州县人,学校放假后乘火车回家,列车从襄阳站开车后,发现放在59号座位上方行李架的棕色拉杆箱不见了。“箱子里有一台黑色联想牌笔记本电脑,电脑内存着我的毕业论文和相关课件等重要资料,这可怎么办啊……”张娅娅焦急万分。
李浩一边安抚张娅娅的情绪,一边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围绕着“被盗”和“错拿”,李浩仔细进行甄别判断,并在同车厢行李架上查找。当李浩寻找到59号座位时,发现行李架上有一个款式、颜色相近的拉杆箱无人认领。有旅客反映,在襄阳站停车前,看到一名身高1.7米左右、身穿黑白相间夹克的男青年从行李架上拿走一个拉杆箱并下车离开。
李浩立即对该拉杆箱内的物品进行清点,发现里面有两件未开封的新衣服及一张汇款单,汇款单上署名为熊红伟,并留有其联系方式。
经综合分析,李浩认定是襄阳站下车的那名男旅客错拿了拉杆箱,随即拨打汇款单上的联系电话,但电话已经关机。
1月11日晚7时:折返襄阳寻找当事人
为了顺利找回行李箱,已经连续值乘16个小时的李浩请示支队值班领导后,顾不上吃饭,决定携带无人认领的拉杆箱在汝州站下车。当晚7时,从汝州站转乘汽车返回襄阳的李浩再次拨打汇款单上的电话,对方仍旧关机。
当事人联系不到,李浩找到了襄阳市公安局。随后,根据相关信息,襄阳市公安局对“熊红伟”进行了户籍查询,无果。但是,民警发现,一个名叫熊伟的男子家住湖北省郧西县河夹镇石人村,此人信息、体貌特征与已掌握的信息基本符合,但名字相差一字。
“熊红伟”和熊伟是否系同一人?李浩决定亲赴郧西县查找。他觉得,即便路途再遥远,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能放弃。
1月12日上午10时:十堰到郧西的艰难路途
1月12日上午10时,李浩从襄阳乘火车抵达十堰市,在十堰市汽车站了解到,从十堰市开往郧西县的汽车每天只有一班并且已经发车。李浩专门找到了当地的出租车司机了解情况,得知郧西县地处鄂陕交界,属于革命老区且交通极为不便,没有火车通行。郧西县河夹镇更是地处秦岭山脉深处,路特别难走。“不去,不去,如果去了那里,当天就无法返回十堰了!”很多出租车司机都拒绝了李浩打车前往的请求。
几经周折,李浩通过汽车租赁公司,花400元租了一辆汽车,与司机踏上了前往郧西的路途。
汽车沿着国道一路朝郧西方向开去,翻过了数个山头,询问了田间百姓数次道路,路上险些翻到路边的沟壑中,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当晚6时许,李浩和司机一路颠簸,来到了郧西县河夹镇派出所。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李浩联系到了熊伟的父亲,熊伟的父亲称,其子原名还真叫“熊红伟”,但现已经改名为熊伟。
李浩大喜,因为正如他之前判断,“熊红伟”、熊伟系同一人。他立即与熊伟取得电话联系。熊伟表示,他正在十堰至郧西的汽车上,因乘坐火车时着急下车,拿错了行李箱,下车后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现正坐汽车往家赶。
闻听此言,李浩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和熊伟约定,在熊伟家见面并交换行李箱。
1月12日晚11时:老乡感动自发赠送土特产
1月12日晚11时,李浩到达熊伟的老家石人村,而熊伟也于前一小时刚刚乘汽车回到家中。
当看到风尘仆仆的李浩时,熊伟唏嘘不已。清点、核对了两个拉杆箱内物品,确认无误后,李浩在第一时间将消息通知了已回到晋城的张娅娅。张娅娅一听自己的行李箱找到了,声音哽咽。
放下电话后,李浩当即准备带着张娅娅的行李箱离去。石人村的老乡听说太原的铁路警察一天多没吃饭,专门雇车到大山里送还熊伟拿错的物品,都深受感动,从家里带来了饭菜和当地特产送给李浩。熊伟的父母为了表示感谢,硬留李浩在家里吃饭,都被李浩婉言谢绝了。
饥肠辘辘的李浩与司机连夜开车返回了十堰市。1月13日上午9时许,李浩又从十堰市转乘到了襄阳站。当日下午3时38分,李浩乘下一趟厦门开太原的K904次列车,赶往晋城……
1月14日零时6分:晋城站台上的感人一幕
经过9个多小时的颠簸,李浩乘坐的K904次列车晚点一个多小时抵达晋城站。车门刚打开,早已在晋城站等候多时的张娅娅和母亲,一溜小跑地迎了上去。她们紧紧握着李浩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太感谢你了,你不远千里到大山里帮我把电脑找到,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谢你,你是我们90后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张娅娅边说边和母亲向李浩深深地鞠躬致谢,围观的旅客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本报记者 冯文战 通讯员 胡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