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名人>报纸>  波信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浩波 从“钢球大王”到太阳能

波信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浩波 从“钢球大王”到太阳能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4.01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出版日期】2011.04.01

【版次】AC03版:消费周刊·对话/潮女郎

【入库时间】20110620

【全文】

这是一个足以写进创业教科书的创业故事:50岁才开始创业,仅用数年便将一家倒闭的工厂重振雄风;因市场倒逼再度创业,同样是用了数年便在行业站稳脚跟。

这是一个足以充当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样本:虽然在传统钢球行业独具优势,但对市场的敏锐触觉,促使其早于5年前便开始试水如今日渐流行的太阳能行业,并取得显著成效。

左手钢球,右手太阳能,波信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浩波如今可谓“左右逢源”。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李浩波却将其归结为三点:“会分享,重团队,养专才”。

50岁创业只因一份情怀

提起上世纪70年代的沙溪镇机械厂,相信许多老一辈沙溪人依旧记忆犹新。当时这家年产值已经达到五六百万元的企业,为沙溪经济发展撑起了半边天。1978年后,顺应经济发展需求,机械厂改制成为沙溪钢球厂。

“依托原有的基础,沙溪钢球厂成立之后很快就闻名全国。如果没有一定的关系,那时想进去工厂里头工作非常难。”1980年,做技术出身的李浩波从进入钢球就从技术骨干一路做到副厂长。这样一做就是十余年,直到1992年因工作需要被沙溪镇政府调往香港驻站,而当时李浩波已经升为厂长。

在市场经济刚现萌芽的年代,沙溪钢球厂在李浩波的带领下走向辉煌,成为南中国最大的生产厂家之一,还被省轻工厅列为重点企业。然而在李浩波离开之后,沙溪钢球厂因无法适应改革开放而受到较大冲击。到1995年李浩波从香港回来时,辉煌一时的钢球厂已经倒闭,多数技术骨干出走沙溪,只剩几个工人守着空荡荡的仓库。

“离开时生意这么红火,没想到才走了几年,工厂就已经倒闭了。”怀着对钢球厂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工人的愧疚,李浩波决定带领钢球厂重整旗鼓。

也就是在那一年,沙溪开始通过力度极大的扶持政策扶持企业转制。李浩波向政府交了钢球厂净值约10%的风险抵押金,开始尝试将钢球厂盘活。

“技术骨干出走,机器设备老化,市场竞争却越来越激烈。重新起步一点也不容易,而当时我已经差不多50岁了。”谈起当时的创业环境,李浩波笑言如今自己再回想起来都感到有些后怕。

没有技术骨干,李浩波只能亲自出马将一个个技术骨干“哄”回来创业;机器老化,只能一边运作一边逐步更新淘汰;市场竞争激烈,只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用市场经济的方式运营企业。

为沙溪钢球厂的重生打入强心剂的,是来自于美国的一家企业。当年它在考察了国内多家钢球厂后,最终被沙溪钢球厂的技术与服务打动,愿意与沙溪钢球厂达成长期合作。如今这家企业向沙溪钢球厂下的订单每年都超过100万美元。沙溪钢球厂也由此打开了外销的大门。

市场倒逼令其二次创业

经历了繁荣与衰退后,在李浩波的手中,沙溪钢球厂再度迎来腾飞。目前其年产量近4000吨,成为南中国最大的生产厂家之一,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思维的转变令沙溪钢球厂重振雄风。然而,在改革开放步入第二十个年头时,纵然行情仍相当之好,但李浩波却开始隐隐感觉到来自行业自身的危机感。

首先,这危机感来源于原材料与人工不断上涨所引发的利润率下跌。上世纪90年代钢球的原材料仅为500多元/吨,而如今已经上升到6000多元/吨。虽然原材料大幅上涨,但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售价并没有相应得到提升,反而有所下跌。以3.175规格的钢球为例,当年原材料低价时售价为25元/万粒,而如今在原材料涨了十余倍后反而下跌至20元/万粒。

其次,李浩波的危机感源于行业扩张的艰难。由于利润率无法上去,企业的发展只能依靠产能的大幅增加来实现。而对于钢球行业来说,产能的大幅增加必须在设备上大量投入。当年李浩波刚接手钢球厂时,当时厂里的固定资产仅为100多万,且多数为废旧机器。如今整个钢球厂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000多万。

“从投资上分析,钢球厂设备投入越高,利润率越低,投资风险越大。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虽然我们如今在行业已经有一定占有率,但也不得不为市场的萎缩提早准备。无法在这个行业实现太大突破,我们只能采用‘两条腿’走的策略,开拓蓝海市场。”在市场扩张的道路上,钢球这一传统行业开始显露出其弊端,也硬逼着李浩波开始思考企业的转型。

五年时间站稳脚跟

迈入50岁这一“知天命”的年龄,当许多人开始丧失进取的斗志时,李浩波却在成功创业之后再次谋划创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浩波通过一个朋友了解到太阳能这一新兴行业。行业蕴含的巨大前景令李浩波不禁眼前一亮。在对行业进行深入调研之后,李浩波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旅途。正所谓隔行如隔山,这一次创业的艰辛丝毫不亚于盘活沙溪钢球厂,甚至比第一次创业还难:行业处于起步期,当时全国都缺乏对口的人才,李浩波只能通过高薪聘请及自身培养的方式解决;没有核心技术与生产经验,李浩波只能借助与知名厂商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生产;最初生产出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只能痛下决心调整产品路线,重新研发……

“进入这个新兴行业,我可以说是交了几百万的学费,走了不少弯路。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一度面临艰难。但我觉得这学费交得值啊,不仅让我接触到了一个新兴环保产业,更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另一个机遇。”回想起当时的艰辛,李浩波笑言自己的心态依旧十分年轻,有冲劲去克服各种难题。

在李浩波的带领下,其另外一家企业———1997年才起步的波信太阳能有限公司迅速迈入发展快车道,产值已经发展至去年的1000万。李浩波的目标是,今年产值翻上一番,达到2500万。而与钢球这一行业相比,在太阳能行业的扩张更加容易。只需在原有产品线的基础上投入研发更多新产品即可实现,无需像钢球行业一样需对设备进行大规模投入。此外,从目前来看节能环保已经是趋势,太阳能的发展前景要远远好于钢球。

近期波信就接下这样一个项目:五桂山一偏僻位置有一座水厂想通电,如果架一座高压线需投入80万—100万的成本,但引入太阳能却仅需三四十万左右。企业选择太阳能,在保证节能环保的同时也为自身节省了费用。

“近期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像太阳能这类的新能源日后一定会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目前它也已经成为国家与许多地方政府的重点扶持项目。”谈及太阳能的未来,李浩波可谓是信心满满。

善用人才成其大业

如今无论是在传统的钢球行业,还是在新兴的太阳能行业,李浩波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双双取得辉煌的成绩。在他看来,这与企业的团队建设有莫大的关系。

“企业要发展,靠的是团队的本事,而并非完全是个人功劳。所以在企业的运营中,我比较倾向于‘养专才’的观念,通过各种方法令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通过放权给他们更多自由,让他们去思考与发展。”李浩波说道。

谈及李浩波,如今担任波信总经理的陈斌坦言,正是其大胆的用人观念,令自己甘愿死心塌地在这里工作。当年,陈斌原本是内地一家企业职工,后来因改制离开企业。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斌遇到了李浩波,双方一拍即合。李浩波给予了陈斌众多发挥的空间,令其得以发挥所长。

事实也证明,对高素质人才的大胆放权与采用,确实能令李浩波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更快发展。当然,在这当中也不乏一些曲折的小插曲:在发展太阳能时,李浩波培养多年的一个技术骨干带着客户资源自己独立出来成立公司,还带走了一个团队。

“最后那个技术骨干的创业以失败告终。这么多年的打拼我也摸索出一个道理:要做事,先学会做人。如果品德不行,市场终究会教育他。”李浩波笑道。

南方日报记者黄煜升

栏目统筹丁保权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